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人民日报:Papi酱整改收效好 整治滞后有坏影响

2016年05月05日07:48  来源:人民日报

5034

插画:李瑞宁

  插画:李瑞宁

  上期回顾:请见4月28日新媒体版《扫除“语言垃圾”得有铁扫帚》

  近年来,网络语言上广播电视节目、进教科书、入词典,热点频发,引起社会热议;同时大批低俗网络用语的普及化和日常化,也让人猝不及防。

  日前,在互联网上突然爆红的Papi酱系列视频,因主持人时常爆粗口而被勒令整改。广电总局要求其去除粗口低俗内容,符合网络视听行业的节目审核通则要求后,才能重新上线。这一事件也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认为这是网络文化的特色,不应过多干涉;有人认为这次监管是一次良性的互动,或可带来整治网络语言的良机。

  在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下,Papi酱身上所凸显的“话语失范”问题并非孤例。近年来,有关部门的规范与监管出现了真空,致使一些热衷于造词者过分“任性”,低俗语言满天飞。尽管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年年发布报告,指出网络低俗语言的危害,但却缺乏根治办法。网络低俗语言该不该管,该归谁管,该怎么管?

  择善而从 不善则改

  谁来整治“脏乱差”

  网络发展至今,碎片化书写、病毒式传播的“网络流行语”,正全面影响着大众文化视野。但媚俗表达全民风行,庸俗粗鄙大行其道,低俗詈语甚嚣尘上,让很多人不禁感慨:“如今的互联网越发地重口味了!”

  对于网络低俗语言的规范和治理,也有不同意见。知乎网友“小昭”认为,网络语言传播快、消亡快、生命周期短的特质,使得其本身带有“自净机制”。从最近席卷网络的“翻船体”,到年初刷屏的“猴赛雷”,网络热词往往都如昙花一现,经不起时间考验,会自行消散。据多家网站对整治网络流行语的专题调查显示,持这样观点的网友不在少数。

  针对这些观点,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陈晓冉表示:“如果网络低俗语言大量涌现,聚集了社会戾气,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必须及时依法治理。”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指出,期望社会活动中完全不使用脏话,不使用网络低俗语言,不太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媒体报刊可以不加甄别全盘接受。针对网络语言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应给予更多疏导和教育,暴戾、低俗的网络词语应予批评。

  “网络语言作为广大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是脱离现实而存在的,对低俗网络语言进行规范和整治也是题中之义。”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

  近年来,对于网络语言的规范和整治,教育部、文化部、广电出版总局、网信办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部门都有一些个案,却欠缺一些专门的规范、具体的流程。

  划定底线 分清责任

  多元治理大可为

  由中国网络传播学会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主编的《中国新媒体社会责任研究报告》蓝皮书指出:“国家网信办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互联网内容规制机构,与工信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机构通力合作,频繁出台新的新媒体管理政策”。

  专家指出,就治理主体来看,目前互联网治理通常由政府主导,以“自查自纠、责令查处、群众举报”三种形式组合,形成监管模式。而政府作为规制政策的提供者,可以确定大致的方向和明确的底线,由互联网企业具体拟定管理举措,并主导实施。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监管滞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陈晓冉认为,我国需要建立新的管理模式,把各相关责任主体都纳入到互联网治理体系中来。“互联网思维强调开放参与、群策群力,主张充分尊重和调动各参与方的积极性,诉诸他们的责任意识和道德良知,因此政府应该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互联网治理。”陈晓冉说。

  “政府的监管其实更多起倡导建立网络礼仪的作用。”张颐武说,“在整治低俗网络语言的议题上,政府应在约束与开放、公权力管控与公民自由表达中保持一种平衡,构建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改善互联网发展环境,打造良性生态圈。”

  就近期Papi酱的案例而言,虽说整治行动收效不错,也达成了监管机构与市场主体之间一次有正面意义的良性互动。但整治时机的滞后,整顿标准的缺失,整改范围的模糊,仍然造成了小范围的负面舆论。

  陈晓冉建议,互联网活力在其创新性,监管者应与时俱进,综合运用引入“法制化”“常态化”“柔性化”等治理手段,形成政府主导下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多元互动的综合治理模式。

  外立章法 内修涵养

  标本兼治成合力“从长远来看,法制化是互联网治理的根本手段,有法可依也是互联网得以公正有效治理的基础保障。”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副司长彭兴颀说,“首先要完善语言文字的法规规章。加快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办法》,把职责框定和底线问责作为话语约束的有效机制,强调国家机关、学校、新闻媒体、公共服务行业这四大重点领域,要正确、合法、规范、有序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近年来,已有许多人文学者呼吁,借鉴其他国家维护本国语言文字纯洁性的有益举措,制定相应的语言文字保护条例。

  “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应把学校教育作为加强青少年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主阵地,从教材、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考试标准等方面正本清源,提高青少年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开展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彭兴颀建议。

  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有力倡导下,2015年,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启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举办“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和“中国诗词大会”,以鲜活的言语风尚、出彩的文化涵养,引发全社会对国民语言能力的关注,培养国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对低俗网络语言行成了一定的抵制之势。

  同时,有关部门也相继出台措施,规范网络词语评选活动,杜绝为网络低俗用语的传播推波助澜。作为我国语言规范的标杆《现代汉语词典》,历经改版也吸纳了诸多网络新词,收录了“雷人”“宅”“山寨”“草根”等网络热词,同时也拒绝了“剩男”“剩女”等具有歧义或歧视色彩的词汇和一些流行但庸俗化的网络词汇。

  陈晓冉表示,严肃的文本教育、公认的文化认知、共同的社会操守、严格的约束机制,唯有遵从这些,才能实现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正向联动,促生网络语言的健康革新,让低俗语言日渐淡出,让文明优美加速生长。

  (实习生张欣参与稿件采写)

  

文章关键词: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网络词语;剩女;低俗化 责编:王芳菲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网络语言别拿低俗“任性”

    网络语言是一个阶段内社会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投射,是网民交流不可缺少的要素。互联网飞速发展,网络语言随之日新月异,富有想象力的网民创造了“蛮拼的”“给力”“点赞”等一大批简洁、清新、向上的网络语言。

  • 人民日报思想纵横:多些理性 少些任性

    同现实生活一样,网络中形形色色的任性言行也是当事人心智不够成熟、不够理性的表现。网络和现实社会中的任性言行,是当事人缺乏自重自制的表现和结果,也与监管者工作不力甚至放任自流不无关系。

  • 上海政协委员:屌丝等语言下流

    上海市政协委员呼吁减少网络语言污染,加强对汉语的保护。

  • 上海政协委员:“屌丝”等网络语言粗俗猥琐下流

    “屌丝”“装逼”“逼格”等词语在网上盛为流行。正在召开的政协上海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上海市政协委员呼吁减少网络语言污染,加强对汉语的保护。

  • 河南将行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

    不合规范的网络语言将不能出现在政府的红头文件和教科书中。

  • 河南将行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 拒绝网络语

    以后,不合规范的网络语言将不能出现在政府的红头文件和教科书中;公务员的普通话水平要达到三级甲等以上。幼儿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老师要达到二级以上,其中语文老师和对外汉语教学教师要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普通话语音教师要达到一级水平。

  • 河南将施行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 网络用语不进教科书

    以后,不合规范的网络语言将不能出现在政府的红头文件和教科书中;公务员的普通话水平要达到三级甲等以上。幼儿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老师要达到二级以上,其中语文老师和对外汉语教学教师要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普通话语音教师要达到一级水平。

  • 南方日报:理性看待作为亚文化的“粗鄙”

    网络语言中,层出不穷的粗鄙词汇被当做“卖萌”般使用,引起不少人的反感。人类社会的语言史往往也伴随着脏话的发展,网络流行词不可避免同时发展出很多有些人眼中的粗鄙词汇。

  • 中学生网络语言成口头禅

    网络语言在小学生中间十分受欢迎,而家长和专家十分担心网络语言会污染孩子们的语言环境,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很多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是他们一种情绪的表达方式,如果引导得好就能释放他们的压力,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 网络语言“咆哮”背后的焦虑

    作家马原曾提出,网络词汇的随意性颠覆传统,而且助推了读者“粉丝化”、写作娱乐化现象,令传统语言文学前景堪忧。但也有专家表示,那些经过“丛林法则”筛选,进入汉语语言系统的网络词汇,对现有的语言是一种很好的补充。

  • 公民网络用语亟须强化规范意识

    网络语言一方面给我们的语言带来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对我国规范语言文字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其诸多失范主要表现在:网络语言语音失范。小伙伴们)、同学s(同学们)等,网民模仿英语名词“数”的变化,在汉语名词后加复数词尾“s”,以此来替代汉语中表复数的词缀“们”网络标点符号失范。

  • 给新闻舆论添点“流行范儿”

    互联网时代,特别是新媒体出现后,舆论传播载体更加丰富,传播范围更广,舆论风格也呈现出新特征。

  • 河南高考学子八大细节 答卷不能用网络语言

    一年一度的高考大幕即将拉开,我省77.2万名考生将走进考场,为实现心中的大学梦而努力奋斗。怎样才能发挥出最佳水平,取得理想成绩呢?事实上,优异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对细节的重视。

  • 河南规定高考不得使用繁体字和甲骨文

    我省规定,考生不能将草稿纸、答题卡、试卷等考试用纸带出考场,否则将以违纪论处,即取消该科成绩。开考前25分钟开始进入考场,开考15分钟后,迟到考生不准进场;外语科目14点25分入场,14点45分禁止入场。

  • 河南规定高考答题不准用繁体字和网络语言

    6月7日、8日,河南逾77万学子将走进高考考场。考前需要做足哪些功课?如何顺利进入考场参加考试?答题时,哪些“高压线”坚决不能触碰?省招生办新闻发言人陈大琪为考生详解高考注意事项。

  • 新闻
  • 财经
  • 汽车
  • 体育
  • 娱乐
  • 健康
  • 科技

慢新闻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省招办辟谣!网传“河南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数据错误百出 为不实消息

推荐视频

高考前"最后一课":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