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应安指点儿子做鱼丸
酒香不怕巷子深,好鱼丸不愁店家小。在鄂州泽林镇环球市场小巷里,有一家专业制售鱼丸的商铺,店面虽小,订单却从海内外纷至沓来。他还将自己的研制的鱼丸申请了注册商标。靠着制作鱼丸的好手艺,年过半百白手起家的方应安盖起了别墅,小日子过得颇为红火。如今,老人将家业交给儿子打理,儿子想依靠鱼丸,打造成一个农家乐。
生意破产,58岁白手创业
1998年5月,鄂州市泽林镇陈海村村民方应安遭遇了中年危机。他在镇上的酒楼倒闭。这一年,方应安58岁,他的长孙刚出世。面对一家五口的生计,他选择了创业。
什么项目投资少、回报快呢?方应安斟酌良久。当时,泽林镇有一个老习俗,就是无论红白喜事第五道菜须是鱼丸,主家燃爆竹、祝酒,鱼丸子也成为酒宴上最具特殊意蕴的一道菜肴。然而,集市上供应这道菜原料的只有两家店。“我开酒楼时白汁鱼丸就是招牌菜,许多城里人特地开车来吃。”方应安介绍。同年10月,当老板多年的他重操旧业,卖起了鱼丸子。
由于创业资金不足,他把操作间选在离集市500米开外的居民楼空地上。为了节约成本,除了购置原材料、置办简单的家什外,整个操作间都是用废旧木材和布帘搭起来的,御寒能力极差。“深秋和冬天寒气逼人,和鱼浆的手根本使不上劲。”方应安说。
然而,严寒之外,最令他烦忧的却是抢不到好的摊位。鱼丸子讲究现做现卖,因此方应安每天天不亮,就得挑着几百斤的鱼浆和煤炉去市场占位子。两点一线、夜以继日的操劳,硬气的老汉坚持了6年。
小鱼丸里赚得大别墅
得益于鱼丸鲜美的味道和很有弹性的口感,方应安的生意日渐红火。除了供应市场零散所需,他还给镇上几家酒店提供食品原材料。2004年,他在市场租赁了一间店牌,终于告别货郎担似的叫卖模式,儿子和媳妇也都跟在身边帮忙。
然而,好日子没过多久,酒楼的订单竟陆续取消了。一打听,原是酒楼老板请厨师研制出方家鱼丸的配方,并开拓了鱼丸定制生意。食客从酒店打包定制的鱼丸比市价高出几倍,钱都落入了酒店老板的腰包。
意识到这一点的方应安受到启发,决定改良鱼丸品质,并针对客户需求推出不同等级的定制鱼丸。由于价格较酒店实惠且口感更佳,方家秘制鱼丸的名声很快传出泽林镇。从街坊口中得知,经常有亲戚朋友托他们订购鱼丸,一些旅居国外的华人也托亲戚朋友订购。“我儿子在美国留学,每年春节探亲都会捎上几斤他家的鱼丸子。”村民王爹爹说。
靠着鱼丸生意,方家起了三层小洋房,并在镇上购置了房产和商铺,资产过百万。
改良工艺,申请注册商标
方应安的鱼丸生意越做越大,他和儿子、媳妇根本忙不过来。补聘人手之余,他还尝试革新工艺。“想要做大做强,就必须提高生产效率,使产量翻番。”他说。
根据鱼肉的特质和绞肉机的原理,他自发研制了绞鱼机;为使鱼浆更充分与空气结合,他多方试验,寻得合适木材制成打浆木桩。老人的这些创新在旁人眼里像画蛇添足,“鱼丸子是传统手工工艺,机器根本做不出人工的品质和味道。”就连儿子和媳妇也一度这样认为。
虽然一直没有找到替代人工的机器,但是老人仍不放弃。为了让方家鱼丸能打出更大的名声,方应安四处奔波,为鱼丸取名并申请注册商标。2010年底,以“农村鱼缘”命名的方家鱼丸成功注册。之所以如此命名,方应安坦言:“鱼丸子出自农村,希望它像毛主席军事理论一样,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随着年事渐高,方应安的儿子和媳妇继承了鱼丸家业。勤劳朴实的夫妻俩希望通过努力,以方家鱼丸为主打品牌,打造休闲美食旅游为一体的农家乐。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