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3月4日电 35年如一日,倾心照顾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瘫痪孤寡老人;即使丈夫去世出殡当天,仍强忍悲痛照常给老人洗漱、做饭;待老人如亲人一般,自己儿子直到初中才知老人不是“亲爷爷”。
从1979年开始,济南市历下区下岗女工房泽秋为了一句“爷爷,您跟我走吧,我来养活您”的承诺,无微不至地照顾瘫痪在床的孤寡老人李玉柱,用爱心和付出诠释着大爱无声、孝行天下的美德,用默默坚守践行着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活雷锋”。
记者近日来到济南公交花园小区10号楼四单元301室,看到96岁李玉柱老人正背靠“躺椅”坐在阳台上,温暖的阳光照在老人红润的脸上。床头小桌上摆着水杯和切成薄片的新鲜草莓,老人的床铺、衣物收拾得很干净,闻不到一点异味。
虽然老人已经口齿不清了,但脑子还很清楚。记者问房泽秋这些年照顾他好不好,李玉柱老人立刻用还能活动的右手竖起大拇指,嘴里还一直“哦、哦”应着,意思是“好”。
房泽秋今年54岁,是济南丝绸厂的一名下岗职工,李玉柱是一家企业的退休工人。此前两家都住在济南市历下区东花墙子街,李玉柱是房家的老邻居,老人一生未婚,常年在工地看门。
1979年,时年61岁的李玉柱突发脑血栓,半身不遂住进医院。由于没人照料,身上生满虱子,很是痛苦可怜。当时只有19岁的房泽秋,只要有时间就坚持去医院照顾老人。
“爷爷,您跟我走吧,我来养活您!”在老人病情好转即将出院时,房泽秋与母亲商量后,在住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把老人接回家继续照料,一晃就是35年。
房泽秋的丈夫于海不但很支持她,还像对自己家里人一样对待李玉柱。理发、刮胡子、端尿、擦身子,力气活都是他干。1992年房泽秋下了岗,家里主要经济来源就是于海在公交公司做维修工的收入。即使经济再拮据,夫妻俩从来没慢待过老人。老人病重时,当年一家人每月工资加起来不到200元,却舍得给老人打600元一针的急救针。
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人,辛苦不言而喻。在房泽秋家里,记者看到一摞胶皮手套。房泽秋告诉记者,由于半身不遂,老人大便不能用力,除了每天给他喝调醋的蜂蜜水,老人大便时,他们就先用开塞露通便,然后戴着橡皮手套用手往外抠。每到夏天,她每天都会给老人洗澡。这么多年,老人身上没有长一个痱子,生过一个褥疮。
当别人知道房泽秋伺候的是孤寡老人时,都质疑老人是不是有房产,房泽秋听后只是微微一笑。其实,老人除了每月有点退休工资,其他什么都没有。每天早晚,房泽秋都给老人准备一包壮骨粉和一个山鸡蛋,平均每月花在老人身上的医药费等支出有2000多元。
不幸的是,2012年房泽秋的丈夫突发疾病去世。即使是丈夫出殡的当天晚上,她回到家也照常给老人洗漱、做饭。“最遗憾的是这么多年没跟于海一起出去旅游过。原本打算儿子婚后去青岛逛逛,现在等不到这一天了。”提起丈夫,房泽秋几次哽咽。
房泽秋的丈夫去世后,今年30岁的儿子于霄宁在悲痛中接过父母的班。为了照顾老人,他选择了一份在家里做兼职的工作。背老人去医院、给老人洗澡等重活,他都接了过来。“父亲生前一直在说要给老爷爷养老送终,现在我和爱人要完成父亲的遗愿,好好照顾老爷爷直到最后一刻。”于霄宁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几十年坚持做一件好事。”历下区泉城路街道贡院墙根社区居委会主任郭永赞说,“房泽秋的事在整个社区都家喻户晓,如今社区里孝顺长辈的多了,邻里关系也更加和谐。”(记者 王志)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