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窒息性死亡”背后
在蚌埠市公安局,记者试图向当年的办案民警了解案情的一些细节,但公安局宣传科科长张育生表示,当年的办案民警现在多已退休,也很难回忆清楚17年前的细节了。据张育生介绍,根据现场情况和尸检报告,案件性质可以确定为窒息性死亡的他杀案件,作案时间在早上7点左右。在于英生两室一厅的家中没有发现门窗被强行破坏的痕迹,屋内并不凌乱,也没有明显的打斗痕迹。
韩父曾经向邻居许女士透露过一些案情细节,根据后者的转述:案发当天是周一,11点左右,韩父像平时一样把外孙接到于家。一进门,由于闻到一股浓重的液化气味道,他立刻打电话让于英生回家看看。后来,韩父发现女儿平时骑去上班的脚踏车还在家里,他觉得有些异样,开始满屋寻找女儿,无果后,心急如焚的他又给于英生打了一次电话。
“韩露的自行车怎么还在家,她没去上班么?”韩父问。
“我不知道。”于英生回答。
韩父又一次走进了韩露的卧室,下意识地掀开被子,眼前的一幕让他瘫倒在地上:被子下面平躺着韩露的尸体,头朝下,床边摆着一个液化气罐。
在上世纪90年代,蚌埠市几乎每户人家的厨房里都有一罐液化气。液化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丁烷以及其他烷系或烯类等,具有麻醉作用,可引起急性中毒,导致头晕、头痛或嗜睡等,甚至引起呼吸停止而亡。
不过,邻居们接下来的话则表明,韩露的死远非液化气中毒这么简单。
“后来,市公安局、省公安厅都来调查。根据孩子的说法,那天早上,于英生下了方便面,打了个荷包蛋,韩露吃了一碗又去睡觉了,了解这一点之后,警方就把于英生带走了。”许女士说。
陈虹告诉记者,案发后,她的老婆婆围观过现场,发现韩露的头被砍了,和脖子就连了一层皮。
“砍得那么狠,房间却收拾得这么干净,看不出一点血迹,老韩找了半天才掀起被子发现韩露尸体,我一直觉得这不是一个人能做出来的。”许女士说。
对公众来说,韩露的死亡仍然是个谜。关于这个谜底,当地民间流传着多个版本的猜测:“断头”、“液化气中毒”……记者曾就此向蚌埠警方求证,但未得到正面回应。
真相还未大白
张育生告诉记者,目前,案件卷宗已经到达蚌埠市公安局,新成立的专案组已经开始进行案情分析。专案组将以刑侦为主力,多警种协同运作,原先调查此案的民警将不再参与这次刑侦工作。
尽管支持安徽省高院“疑罪从无”的原则,但专案组组长、蚌埠市公安局副局长王洪祥同时表示“尚不能完全排除于英生作案的可能”。他告诉记者,案件发生距今已有17年,侦破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但蚌埠公安会全力以赴,穷尽一切手段,尽快抓到真凶。在此之前,不便向公众透露太多案情细节,因为这会给抓捕真凶造成困难。
蚌埠市政法委副书记钱雪梅则表示,政法委不会再对此案发表意见,将会让公安、检察院、法院独立操作。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宣传科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于英生的无罪释放并不意味着案情真相大白,不能说将来他和此案就完全没有关系。目前省高院已告知于英生有申请国家赔偿的权利,并积极协调蚌埠市有关方面做好于英生的安置和被害人亲属的抚慰等善后工作。
蚌埠市龙子湖区委宣传部负责人透露,对于于英生获释后是否会恢复工作,区里将听从市政府安排。
而于英生的哥哥于宁生则婉拒了记者的采访要求。他表示,目前于英生还没有手机,身体和精神状况都不太好,已赴外地接受疗养和治疗。对案件审理过程以及后续赔偿等问题,于家暂不接受媒体采访。
8月20日,记者在马鞍山长城律师事务所见到了于英生案的再审辩护律师李仁厅,李律师曾经承担过厦门“远华案”、“薄谷开来案”的辩护工作。他告诉记者,于英生此次并未主动寻求律师帮助,他是受安徽省法律援助中心委托参与援助的,随后他第一次见到了于英生,于英生当时表示自己是无辜的。“于英生胜诉后对我的辩护很满意,他说今后涉及国家赔偿问题时还会联系我。”李仁厅认为现有卷宗的内容显示,控告于英生犯罪的证据不足,证据矛盾没有得到合理排除,不能排除其他人作案的可能性。
今年5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证据学研究所所长何家弘参与了最高人民检察院申诉厅就于英生案组织的专家论证,认真审阅过案件材料。“从现场提取到不属于嫌疑人的生物物证,这实际上就可以作为于英生有可能不是真凶的证据,可是办案人员却片面地忽略了。”他认为,此案的审查证据很粗放,看似证据不少,包括现场侦查、笔录、证人证言、科学鉴定,但证据间的关系只能证明案件发生,不能证明凶手就是于英生。法院判于英生无罪,他在法律上已经成为了清白之身,不能再对他的自由进行限制,除非能找到新的证据证明于英生有罪。但何家弘同时认为:“时隔这么长时间,当初都没破掉的案子现在要想找到新证据去侦破实在太难,除非真凶主动现身,否则这个案子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悬案。”(记者 赵征南)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