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迥异的两个身份融于一体,颇有点儿黑色幽默,而其观照的,恰恰是并不荒诞的现实
●未来,必将有更多的律师、会计师、设计师……从农民工中脱颖而出,改写人们原本赋予农民工这个称谓的内涵
律师也算农民工?最近,上海浦东新区司法局推荐了多名律师参选该区的“优秀农民工”并予以公示。对此,网友们纷纷吐槽:“这是最牛上海农民工!”“不是上海户籍的,看来都归为农民工兄弟了。”“总算确认了律师作为农民工的一个工种的法律地位了。”除了调侃的,还有些义愤填膺的,比如觉得这是专业人士来挤占一线农民工的上升空间,或者认为这是对外地人的歧视,而后者又进一步引发了有关“歧视农民工”的口诛笔伐。
其实,大可不必急着站队或是抨击,先想想我们印象中的农民工是从事哪些职业吧!身边随处可见的,保姆、保安、清洁工,视线再放远一点,盖大楼、修铁路、架大桥的工人,纺织车间、电子车间、冶炼车间的工人……只要你想得到的很多脏活儿累活儿险活儿,大体都是农民工们在默默承担。也正因此,人们习惯于把农民工这个称谓与城里人不愿意干的各种各样的苦活儿联系在一起。殊不知,除了公务员、医生、教师这样有着较高学历要求并且能在城市落下户口的职业,还有像律师这样看似体面却无法解决城市户口的岗位,而这部分人恰恰成了农民工中被忽略的那个群体——根据目前比较普遍的界定: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无论来自农村的人们在城市里从事哪个行业,不管是律师还是保安,只要没有落下城市户口,他们被统一称为农民工本应没有太多异议。
不妨再来回顾一下农民工的形成史吧。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后开始大量涌入城市。起初他们主要从事建筑业,接着是制造业,目前他们主要分布于产业链低端或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上世纪90年代,农民工的提法作为术语开始频繁出现,而此前对这个特殊群体最常见的称谓是民工。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彭希哲教授在《中国农民工调查》中指出:“农民工之所以能够在城市中以比较低廉的价格从事经济活动,正在于他们的这种两栖身份。如果中国没有户籍制度,农民工就会希望拥有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方式、一样的收入、一样的劳动条件,但我现在觉得我是农民,我的家在农村,我到你这里来就是为了挣点儿钱而已,只要收入我认为可以,我就干了,这就是中国很低的劳动成本之所以能够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事实上,随着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有着农村户口的80后、90后将在城市里从事更多脑力而非体力劳动,从事更多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有着较大提升空间的岗位,而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步伐加快,传统的靠体力吃饭的劳动力市场将逐渐萎缩,一大批需要专业技能的岗位将产生。未来必将会有更多的律师、会计师、建筑师、设计师以及企业家从农民工中脱颖而出,改写原本人们赋予农民工这个称谓的内涵。
还是回到律师参选“优秀农民工”这个命题,有一点不可忽略的是:“优秀农民工”的含金量。早在2008年11月,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表彰了1000名“全国优秀农民工”,其中有40名在上海就业的农民工获表彰,此后他们都得以在沪落户。此外,北京、江苏、沈阳、郑州等全国多个省市也相继进行了优秀农民工落户的探索和尝试,广东则在进一步完善“积分制”入户城镇制度办法,提高劳动阶层特别是有技术、长期务工的中高级技工人员入户比例。由此看来,律师们参选“优秀农民工”正是为了彻底告别农民工身份,而真正成为他们工作和生活多年的城市的一份子,踏踏实实地分享到一个市民所能享受到的教育、医疗、养老、公共服务等各种福利保障和社会资源。如此想来,那些“外来务工”的律师们在参选“优秀农民工”的过程中,也必是哭笑不得、百味杂陈吧!
农民工、律师,当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身份融于一体,颇有点儿黑色幽默,而其观照的,恰恰是并不荒诞的现实。(蒋菡)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