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桂家庭暴力防护中心的社工扮演灰太狼、红太狼宣传反家暴 受访者供图
一年半前,顺德容桂率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进了一家预防家庭暴力的社工机构。在一年多的服务过程中,该社工机构发现,夫妻关系中,妇女往往是家暴的受害者,而且她们大多来自外来工家庭,经济情况较差,受“家丑不可外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传统观念影响,维权意识相对薄弱。
遭遇毒打忍气吞声
不堪家暴毒杀丈夫
正月十五原本是万家团聚的日子,一名暂居在顺德龙江的中年妇女却因为长期遭受家暴,狠心下手毒杀丈夫,所幸丈夫被及时送医院抢救才挽回性命。
记者了解到,当事人徐某今年44岁,与丈夫周某均为湖北人,结婚20多年,并育有一子一女,且均已成家立室。原本应该温馨美满的家庭却因为周某10年前染上赌博、酗酒等陋习而伤痕累累:周某经常夜不归家外出赌博,赢了钱回家就欢声笑语,输了则满脸愠色,如遇妻子唠叨几句便拳脚相加,将妻子当成发泄工具。
徐某曾多次提出离婚,但考虑到子女,一直忍让。2010年,徐某跟随周某离乡背井来到顺德龙江镇打工。本以为离开家乡后远离赌友,丈夫能改过自新。但事与愿违,生性好赌的周某不久又沉迷赌博,平日稍有不从,徐某便成为出气筒。
今年2月24日(正月十五)凌晨2时,在外赌输钱的周某回到出租屋,再次将徐某当成出气筒,将熟睡中的徐某拖起就是一顿暴打,徐某内心积聚的仇恨被彻底激发了。当日中午,失去理智的徐某在集市购买了一瓶液态老鼠药,在中午做饭时将毒药全部倒入菜中。由于毒性较强,周某用餐后当即中毒抽搐倒地。眼见丈夫不省人事,徐某打电话叫来女儿欲处理善后,并要求女儿报警。闻讯赶来的龙江派出所民警立即将徐某控制并将周某送医院抢救。经医生全力抢救,周某挽回了一条性命。
社工长期介入辅导
夫妻关系明显改善
艾女士是容桂的一名外来工,在容桂有固定工作,自己的经济水平属于中等;丈夫在本地买了房,已入户顺德,是一个小老板,也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丈夫脾气暴躁,还有严重的酗酒情况,每次喝酒过度就会对艾女士恶言相向,严重时会拳打脚踢。
去年8月份,社工阿腾第一次见到艾女士,“当时她一只眼肿了,手臂上有明显的伤疤,丈夫在施暴的时候还顺带把刚上6年级的孩子给打了。”阿腾说,初次见到艾女士时,母子俩都不愿意开口。
从母子俩的安全考虑,阿腾建议两人暂时离开这个家庭,寻一处住处暂居,随后又报了警,让警方将其丈夫请到派出所接受教育。
在艾女士离家期间,阿腾每天都与艾女士保持联系。一段时间后,艾女士才慢慢愿意向阿腾敞开心扉,并说出她的顾虑:艾女士曾想到离婚,但内心却十分犹豫,怕单亲家庭对孩子成长不好,一个人带孩子经济压力大,孩子不一定会判给自己抚养……这让她不得不苦苦地维系着这个家庭。
社工长期介入后,艾女士有了宣泄的途径,在近几次的聊天中,阿腾已经明显感觉到艾女士与丈夫的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
调查显示
近两成市民曾遭家暴
容桂家庭暴力防护中心曾对容桂辖区内的家暴情况进行过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06份,调查对象介于各个年龄段,超过六成为已婚。
在有效问卷中,选择“自己亲历家庭暴力”的有39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8.6%。该中心的社工阿腾介绍,这个数据与2005年全国家庭暴力发生率在29.7—35.7%之间的数据相比是偏低的,但由于调查样本总量较低,抽样随机性不足,且受中国传统观念“家丑不可外扬”的限制,数据偏低也属正常。
在39名表示遭受过家暴的调查者中,有13人表示仅受过一次暴力行为,有3人选择了“自己经常受到家庭暴力”。阿腾说,中心开始运作后,确实接到不少长期被丈夫使用家庭暴力的个案。
一年多来,该中心接受个案咨询超过200人次,有3次以上前来咨询的个案被称为长期跟踪个案,目前有13人。在“是否愿意接受家暴防护中心提供相关服务和咨询”的调查中,有76.2%的市民对社工机构表示欢迎。
地位弱势
外来工妇女忍气吞声
在200多人次的咨询中,阿腾明显感觉到,前来咨询的人多数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特征,即来自外来工家庭。
“外来工妇女社会网络资源比较差,没有朋友,遇到家暴后缺乏支持。”阿腾分析,这些人在家庭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如:丈夫是本地人;丈夫赚钱多,经济处主导地位;丈夫有酗酒、赌博等不良的嗜好。妻子一旦遭遇家暴,背井离乡的她们没办法或者不愿意找娘家诉苦,娘家人也没办法出面“主持公道”,致使家庭中的不平等现象变本加厉。
另外,外来工家庭普遍经济状况不好,多数还是低保家庭,平日工作十分辛苦,经常在工厂“三班倒”或“两班倒”工作,几乎没有朋友。阿腾说,这样一种社会环境让她们更加诉苦无门,她们为了维系家庭关系,大多忍气吞声,实在不行了就只好来到防家暴中心诉苦。
据调查,近半数的人认为家暴产生的主要原因与“感情问题”有关,其次是“家庭成员的不良嗜好”、“孩子问题”和“经济问题”,而“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也有近两成人选择。
意识淡薄
认为家暴是家务事
家庭暴力是什么性质的行为?在调查中,有71.8%的人认为是违法行为,有4.4%的人认为不是违法行为,9.2%的人认为是家务事,还有1.9%的调查对象认为是正常现象。
阿腾说,这样的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对待家暴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仍然没有引起重视。“在现实中,更多的人选择缄默。”阿腾说,在一些受伤害比较深的个案处理中,他发现受害者被打后往往是关紧大门,不敢吭声,生怕被邻居知道,“在介入这些个案时,受助对象总是需要过一段时间后才肯坦诚相告”。
“维权意识不强为更严重的暴力行为埋下伏笔。”阿腾表示,家庭暴力存在周期性,不是一两次干预就能解决,沉默最终只能造成悲剧反复上演。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