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本报记者开展了一次关于社会公德状况的抽样调查。调查由本报记者当街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和网络调查两种方式组成。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得到一些很有价值的数据,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目前我国社会公德的状况和水平。
我们通过本报法人微博进行了题为“你认为自己周围最大的社会公德问题是什么”的在线调查。调查引发极大关注,48小时内转发6000条,评论近1600条。参与投票6285人。
本次面对面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93份。选取了北京、沈阳、福州、深圳、太原、郑州、贵阳、兰州等8个城市,问卷在火车站、大型居民区、写字楼、学校等人口密集的场所发放,以确保能涵盖流动人口和非流动人口。调查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如图一:
1 路遇急救车等,您愿否挪车让路?很多车不让路,原因是什么?
这一项调查说明,路遇急救车,大多数人是有让路意愿的。之所以在现实选择中很多人没有让,以至于出现了多起“救护车被堵在路上导致病人死亡”的事件,是受客观条件上的限制。比如道路拥堵不堪,“没地方可挪”。还有交通法规对急救等行为没有豁免规定,使很多人“怕违章”等。路遇急救车让不让,表面上是个社会公德问题,但完全解决它,还需要从相关法律规范入手,仅靠呼吁是不够的。
2 步行过马路,您会闯红灯吗?如果会闯,原因有哪些(多选)?
“‘中国式’过马路,与其归咎于行人不守法、管理部门执法不严,不如说立法出了问题。只从机动车通行便利的角度分配路权,路口过宽、行人等候时间过久等,这些都导致了红灯禁止的规定无法有效施行。而对路权的分配、路口通行标准等,本应在立法中做出规范。”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解志勇教授认为,“中国式”过马路的原因不在于执法不严,而是在立法上就埋下了不利执法的种子。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