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老人”
这首感动无数人的诗就是他写的
他叫常焕峰,开封通许人,初中没毕业
爱写诗,有灵感就写在记账本上
“没想到,发到网上,闹得动静这么大”
这首诗触动你我他
更让人感动的是大家手手相传的爱心和正能量
一条微博4天转发6万多次,评论近万条,不是重要的新闻,也不是明星的绯闻趣事。
它就是一张小纸条,上面是一首“感谢诗”,一个在北京看门的河南老头赠给北京好心人的。
这位“写诗老人”是开封通许县练城乡的常焕峰,60岁,初中没毕业,前几天从北京回到老家养病。
“大家手手相传的爱心和正能量更让人感动”
6日晚6点58分,北京网友@jorja_zhang发了一条微博:“老妈送了件不用的棉衣给商场门口不认识的看门(应为‘看摊’)老头,老头回家前专门找到老妈,送了这张纸条。看完很惊讶很感动,不要看不起身边那些不起眼的人,尊重和关爱他人,授人玫瑰,手有余香。”
微博配发了这张纸条的照片,上书:“冬舍棉/夏施单/良善之心日月鉴/秋冬交际收夹袄/强似三春绫罗穿/一场雨雪突然降/全赖此衣挡风寒/素不相识不图报/仅以拙句聊奉还。在露天看店的河南老头恭呈送衣人,聊表谢意。”
圆珠笔写的字清秀流畅,内容更是温暖了众多网友的心。“感人啊”、“油菜啊”、“泪奔啊”、“高手在民间”这样的评论多得很。
8日,@jorja_zhang发了一条微博:“我写的这条微博,一天之内竟然被转发了3万多次。相对于我妈妈做的一点小事,大家手手相传起来的这份爱心和正能量才更让人感动。”
“写诗老人”找到了,他在电话里修改诗句
根据@jorja_zhang提供的地址,7日晚,北京媒体找到了“写诗老人”工作的地方——北京昌平区天通苑龙德广场。不过,“写诗老人”已经回河南老家,记者通过老人的同事得到了“写诗老人”的联系方式。
老人名叫常焕峰,60岁,开封通许县练城乡人。常焕峰患有颈椎间盘突出和血脂稠病,不想多花钱的他回了老家。
昨日下午,晚报记者与常焕峰通了电话。他刚在通许县医院作了检查,带了一些药回家。
说起这首诗,常焕峰来了劲,当时遇到了好心人,有感而发,改都没改就送她了,“谁也没想到,发到网上,闹得动静这么大”。
“哪个地方需要改动?”晚报记者问。
常焕峰仔细揣摩后说,最后一句“仅以拙句聊奉还”,应改成“仅以拙句相奉还”。“聊”字有些随意,“相”字比较正式,也有敬意之情,含“相互”之意,即礼尚往来。
之后,他还补充一句:“记者同志,你觉得如何?要是合适,帮忙给我修改过来。”
北京下雪,两件衣服都穿在身上,很暖和
3年前,常焕峰到北京帮一名开小吃店的老乡照看露天饮料摊。送夹袄的是一名50多岁的“妹子”,每天遛狗都会跟他打照面。2日,“妹子”和另一女士送来两件衣服,一件羊毛衫,一件夹袄,说“天冷了,送你件衣服穿,暖和暖和”。
“我嘴笨,不知道该咋表达。”常焕峰笑呵呵地说声“谢谢”就收下了。
之后常焕峰想着过意不去,埋怨自己太不会说话了,但“说不出来能写出来”,有感而发,就写了这首诗。
5日那天,“妹子”经过时,常焕峰就把这首诗送给了她。
“妹子”姓韩,她的女儿看到诗后很惊讶,拍照上传到微博上,引起巨大反响。
“多亏她送我两件衣服。”常焕峰说,第二天北京下雪,他的过冬衣服根本不够,“我把两件衣服都穿在身上,是丝绒的,很暖和”。
得知常焕峰要走,7日早晨,韩女士又找到他,让他再写两首诗。常焕峰把中秋节在龙德广场写的两首诗誊抄给了她。
儿子说父亲“写得多,就是没人欣赏”
常焕峰从小喜欢读书,当年,初中没毕业报名参了军,但热爱读书的习惯一直没变,小人书、战争书、古籍都看。当兵时他在驻地的县城办了一张借书证。
一起在北京看摊的席中财是常焕峰小时玩伴,讲起儿时的一件小事:他们几人一起玩,常焕峰看到一本小人书,停下来不走了,怎么劝都劝不动。
这些年, 常焕峰写了好些诗,也试着给报社投稿。《开封日报》发表过他的作品,支付了7元钱稿费。
1994年,常焕峰给《人民日报》投稿,没有刊发,编辑把他推荐给一个诗歌研究会,他还受邀去北京参加了现代诗歌研讨会,“那是我第一次去北京”。
这些年,常焕峰不投稿了,但仍然坚持写诗。在北京卖饮料,老板给他一个记账本,他有灵感就写在记账本上。
常焕峰儿子常兵凯告诉晚报记者:“你什么时候过来看看,他写的诗很多,就是没人欣赏。”
这一回,常兵凯可以自豪了,他父亲写的诗有6万多人欣赏。 (记者 冉小平)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