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深度 > 正文

部委长期“借车”敦促开门车改

2015-07-03 07:25 来源:新京报

  “借用”其他单位车辆现象多发,提醒监管部门:车改不能光看是否管好狭义范围内的公车,也要管住类似于“变相配车”的其他乱象。

  2014年度中央审计报告近日公布,报告显示,公务用车和公务接待方面,科技部、文化部等33个部门和单位长期占用其他单位车辆。报告指出,2014年中央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支出合计58.8亿元,比预算数减少12.71亿元,但与上年相比,很多违规问题“下沉”至所属单位。

  “其他单位”是什么单位?从已公开的报告中还难一窥究竟。但能“长期占用”,说明占用与被占用间很可能是种合作关系。今年4月,新华社曾披露几起车改乱象,如深圳龙华新区城建局副局长田晖南坐的私家车,“司机”却是下属单位工作人员;更早之前,还有河南省卫生厅卫生监督局局长袁某长期占用省肿瘤医院的豫AG0748号牌公车,被举报后归还。

  无论是占车还是占人,均属违规,更别说其可能存在的利益输送。去年7月中办和国办印发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规定,各部门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换用、借用、占用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车辆,不得接受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赠送的车辆”。此前舆论担心,囿于行政传导链条较长,在地方、基层易出现这类情况。可如今连一些国家部委都顶风违纪,试问车改严肃性何在?

  本轮率先在中央层面启动的公车改革,被外界评为“史上最严车改”。今年年初媒体曝出,中央和国家机关已封存3184辆公车,部分公车已落槌拍卖。可一旦“长期占用”渠道被私下打通,很可能出现公车明减实“增”趋势,到头来不仅会吞噬车改已取得的成果,还易导致车改局部落空。

  在此情势下,必须对各政府部门、机关单位长期“借车”现象加以制衡。虑及几部委也存在这类问题,监管上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并一体执行,辅以追责刚性。在中央对借占用公车已有明确禁令的前提下,还有33个中央部门和单位无视禁令,说明有些监管“上溯”力度仍不够。

  此番审计部门“点名”科技部、文化部等,是对违规问题的震慑。从收支预算等层面发现违规端倪,理应成监督车改的常规机制,这种审计越细致越好。而对背后一系列疑问——剩下那31个部门和单位是哪些?被占用公车的又是哪些单位?会有怎样的后续整改问责,公众也希望问号能尽快拉直。

  而“借用”其他单位车辆现象多发,也提醒车改监管部门:车改不能光看是否管好狭义范围内的公车,也要管住类似于“变相配车”的其他乱象。有些机关看似守住了公车编制数,可在编制外也有“配车”,只不过“挂的是民牌,登记在企业”。这就需要相关监管部门加强管束敏感度,开展专项整治和不定期清查。更重要的,是实现开门车改,将各部门、单位拥有的公车统一标识、车牌号公开、经费公示,也突破公车运行轨迹数据仅纪委内部人士可查的掣肘,实现开门车改,发动民众监督。

  说到底,公车改革的关键,还在于管住权力滥用的通道,这就需要让监管覆盖面与震慑力更强,严厉打击阳奉阴违的做法。如果车改在“制度最严”与“路径弹性”之间游移,或许难以摆脱潮起潮落的轮回。

责编:彭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