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深度 > 正文

审计把脉,“摸”出了什么?

2015-06-30 07:32 来源:光明日报

  受国务院委托,6月28日,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201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

  审计工作报告,既是一份总结审计工作的成绩单,又是一份把脉经济社会发展的“体检报告”。那么,2014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有何亮点?审计工作又“摸”出了哪些毛病?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请他们对报告进行深入解读并提供解决“良方”。

  求解税收流失

  2014年度审计报告以较大篇幅披露了税费收缴执法方面的问题,情况不容乐观。

  一是征管不严造成税收流失。2013年至2014年,6个省的国税部门违规批准延期申报、缓缴、暂存过渡户等延压税款159.64亿元,其中2014年20.32亿元;10个省的国税部门纳税审核不严,少征37家企业税款3.18亿元;还有15个省的国税部门违规为104家企业办理税收减免5亿元。

  二是发票监管不严,药品购销领域偷逃税仍较突出。抽查的65家企业虚开药品销售发票200多亿元,偷逃税60多亿元。税务机关对其中36家企业从未进行过稽查,对其他29家企业的稽查也不到位。

  三是未及时足额收缴非税收入。至2014年底,中央非税收入有193.36亿元未收缴入库,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还贷准备金利息等61.34亿元,探矿权采矿权价款中央分成128.76亿元,中央部门资产出租出借或处置收入3.19亿元。

  “当前,在财税体制改革大幕刚刚开启、各项措施蓄势待发之际,如果税收流失现象得不到制止,不仅影响了税款入库的及时性、充分性,而且更会导致一系列改革尝试成为‘空中楼阁’,难以得到落实。”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剑文表示,通过审计发现税收征管实践中的漏洞,重视背后的制度成因,寻找合适的解决途径,才能为财税体制改革的平稳推进保驾护航。

  地方债新趋势须理性对待

  长期以来,地方债问题始终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审计报告显示,至2013年6月底全国地方政府负偿还责任债务中,需在2015年偿还的有1.86万亿元(占17%)。重点抽查的9个省本级、9个省会城市本级和9个县,2014年底政府负偿还责任债务余额比2013年6月底增加46%;今年以来增速放缓,3月底比年初增长0.1%(县级下降3.5%),但这些地区上年综合财力呈负增长的有三分之一,大部分地方政府债券尚未发行,个别地区债务偿还出现困难。

  审计署政策研究室主任郭彩云表示,从今年的跟踪审计情况看,2013年6月底以来,政府性债务呈现两个特点:一是2014年底比2013年6月底增幅较大;二是今年3月底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明显放缓,县级还有所下降。

  如何看待这一趋势呢?郭彩云认为,根据新预算法和去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从2015年开始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实行规模控制和预算管理,一些地方在2014年底之前加大了融资力度,这是前一阶段债务增长较快的原因之一。随着制度约束的增强,可以预计债务增长将会得到合理控制。

  审计署税收征管审计司处长雷达也指出,从审计披露的今年第一季度地方债增速明显放缓的情况看,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走向法治化轨道已初见成效。“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区偿债压力还比较大。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如何把握好风险防控和经济增长的平衡点,在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同时,发挥政府债务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还需要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下大力气加以研究解决。”雷达强调。

  推动土地收支更规范

  作为此次审计报告中重点专项资金审计的内容之一,土地出让收支和耕地保护审计情况颇受关注,在审计工作报告中的篇幅也最大。

  从2014年8月中旬开始的这次土地审计,共审计了29个省本级、200个市本级和709个县,重点抽查了11.81万宗土地、1万多个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审计发现,土地出让收入方面,少征3664.23亿元,通过收入空转等方式虚增1467.78亿元;支出方面,违规用于弥补行政经费、对外出借、修建楼堂馆所等7807.46亿元。此外,一些地方土地出让收支核算不够规范,有8358.75亿元滞留在财政专户或直接坐支。

  郭彩云解释,这次土地审计发现的问题主要是土地出让收支资金管理、建设用地管理、土地利用和耕地保护等不够严格,由于时间跨度长(2008年至2013年)、空间跨度大(涉及29个省),累计起来问题金额和涉及土地面积就比较大。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整改效果明显。“至2015年5月底,各地盘活闲置土地2.55万公顷、闲置资金2643亿元,纠正违法用地2.4万起,处理2500多人,制定完善制度2800多项。审计已向有关部门移送重大违法违纪问题397起。”刘家义说。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指出,从审计情况看,各地土地出让收支管理不断加强,资金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个别地方和单位土地审批、出让中不合规问题还较突出;有的地方将部分土地出让收入存放在过渡账户,没有纳入预算管理;有的未按规定将资金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方面,大量土地出让收入“沉睡”在账上,没有及时发挥效益。

  “希望借助此次审计,能把土地出让收支的规范化管理作为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口。若能比照一般公共预算的管理标准,推进土地出让收支预算管理改革,那对于推进依法治国将是一个不小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说。

  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为政贵在行”,好的政策,如果在落实上打了折扣,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今年报告的一大亮点,就是专题反映了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情况。

  按照国务院部署,从2014年8月起,各级审计机关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审计,按季度上报审计情况,并督促及时整改。“从今年1季度审计情况看,一些领域还存在推进不及时、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刘家义说。

  专家指出,审计报告对“红顶中介”等组织蚕食简政放权改革红利的情况予以揭露,有利于促进建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切实保证中央重大政策落实到位,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发挥有力的保障作用。

  “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审计,既是审计机关的新任务,又是发挥审计监督建设性作用的重要途径。通过这项工作,力求推动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积极发挥审计作为政策落实‘督察员’和经济发展‘助推器’的作用。”郭彩云说。(记者 殷泓 王逸吟 陈恒)

责编:彭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