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深度 > 正文

种粮大户主动缩减种植规模 适度规模经营有度

2015-06-02 10:53 来源:半月谈网

  虽然农业发展的方向是规模化生产,但大规模农场由于资金不到位或是技术管理跟不上部分撂荒的情形也越来越多。近期,记者在调研时发现,山东章丘一位种粮大户主动将自己经营的土地面积从过去的670亩降到了182亩。他为什么缩减种植规模?适度规模经营的“度”又在哪里呢?

资料图

资料图

  主动缩减种植规模

  64岁的张保华是山东章丘绣惠镇太平村一位种粮大户,从2000年开始承包附近外出务工村民不愿经营的土地,面积逐年扩大,2013年达到670亩,涉及5个自然村。不过,他今年的粮食种植面积只有182亩。

  “以前地没那么多的时候,我一个人就能看过来,管理很及时,后来到了670亩,根本顾不过来,需要雇佣很多劳动力,如果没有补贴,赚不了多少钱。”张保华说。

  事实上,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后,张保华就从2012年种500亩土地“扩张”到670亩,并顺利拿到了当年的种粮大户补贴——每亩230元钱,总共十几万元。不过他经营的土地,却遭遇了产量的下降。

  “以往小麦亩产能达到900斤,玉米亩产能达到1100斤,但前两年经营的这670多亩,只有部分管理较好的地块达到或者超过了这一水平,其他很多由于管理不到位产量较低。”张保华说。

  张保华开始反思。他用“极限度”来说明土地规模和产量的关系,“在生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到了一定的规模,产量就达到了‘极限度’。三三得九,不如二五一十,现在我种的土地是少了,但单产提高了,手里这小200亩地,每亩能有500元利润,而之前那600多亩每亩最高两三百元。”

  张保华告诉记者,这几年租金越来越高,已经超过了自己的承受能力,所以主动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以前流转费用是一亩200斤小麦,后来逐步增加到三四百斤小麦,现在一般是600斤小麦”。太平村书记高恒彬等多名村干部和村民告诉记者,当地地力不算太好,如果流转价格超过600斤小麦/亩(720元/亩),种植粮食就赚不到什么钱。尽管规模经营后农资成本和收获成本要低于散户,但规模越大,雇工费用越高。

  大规模经营的风险

  记者在山东德州、济南、聊城、潍坊等多地采访获悉,在土地流转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壮大之际,个体农户仍是种粮主体,占到七成左右,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占三成。

  高恒彬告诉记者,太平村土地流转较早,从1995年开始就陆续出现邻里之间的“小流转”。目前村里有480户1789人,耕地1060亩。目前,个体散户耕种的土地面积大概占到40%,100亩以内的小面积流转占30%,超过100亩的占30%。

  “村民之间小规模流转是很好的,像张保华前两年搞那么大面积的流转我认为并不合适,因为管不过来,不利于多打粮食。”高恒彬说。

  在村民口中,张保华是个“精明人”,他自己也知道种那么多地根本照看不过来,但因为有补贴,所以不断扩张规模。“前几年他的一片地里全是草,浇水也跟不上,很多人都骂他浪费了好地,这些年少打了多少粮食啊!”一位村民跟记者说。

  在记者长期跟踪的耕种面积超过1000亩的山东种植大户中,很少有纯种大田作物的。山东高密种粮大户王翠芬包地已超过20年,她现在经营3800亩土地,其中大田作物2000亩,蔬菜1800亩。“我算是有经验的,但一亩大田一年也就能赚个一二百元,而且靠天吃饭,旱了涝了都不赚钱。赚钱主要靠蔬菜,粮食只是用来调茬。”

  此外,由于农业种植效益低,大规模巨无霸式的经营生产,人力和管理成本都相当高,进而也增加了经营风险。种粮大户岳梦羲说,雇工多的话,他经营的2000多亩肯定赔钱,所以目前是全部机械化生产,不过还是要承担很大的投资风险。

责编:安文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