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跨境电商在民间加速发展相呼应,政府层面的鼓励扶持政策亦在不断加码。
4月28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完善消费品进出口相关政策。5月7日国务院发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5月12日,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这些文件不光在税收调节、通关、检验检疫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在物流、融资、保险等产业配套服务上亦做出了部署,可谓力度空前。
在这之后,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商务部等职能部门均提出了具体举措。例如海关总署提出365天24小时无休作业,还设下了货到海关监管场所24小时内办结海关手续的通关时限要求。5月14日质检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发挥检验检疫职能作用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其中建立跨境电子商务风险监控和质量追溯体系,实施跨境电子商务备案管理等内容尤其引人关注。商务部则在《“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中,提出在两年内推动建设100个电子商务海外仓,具体到了产业链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有业内人士戏称,政策这么好还不好好干,就只能怪自己了。那么这些政策对跨境电商企业而言意味着什么?如何能乘着政策红利起飞呢?
利好加码
国家层面对跨境电商支持力度的加大,大背景是目前经济正在向扩大内需转型传统外贸萎靡不振,跨境电商在激发国内消费潜力和提振外贸上作用逐渐显现。不过,近期国家层面出台的扶持政策并非完全为跨境电商定制,而是针对电子商务、外贸等行业的政策调整。
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七点举措为例,除第五点专门讲述“新型贸易方式”之外,其余各条均是针对整个外贸行业。综合来看,此次国家层面密集出台政策,对跨境电商而言是很大的利好。最直接的是在税费上的利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提出“对于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可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相关优惠政策”。与现在各地已经出台的各类优惠政策叠加在一起,跨境电商企业有望享受较明显的“超国民”待遇。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的多项政策都对跨境电商的相关配套服务企业给予了不少的关注。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中,大量的篇幅提到企业融资渠道。《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要“培育一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加强其通关、物流、退税、金融、保险等综合服务能力”。这在以往的政策中并未提及过。
不过在某些领域,某些新政策也可能会对跨境电商造成冲击,尤其是在进口电商方面。
例如,4月2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通过完善税收调节等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的进出口环境。”这被业内普遍理解为日用消费品一般贸易进口的进口税将下调,部分品类消费税将调整。在现行税收制度下,跨境电商进口需缴纳行邮税(行李和个人邮递物品征收的进口税),大多数品类商品的税率在10%,无需缴纳增值税和关税,而一般贸易进口需缴纳总计约30%的增值税和关税,从而形成了巨大的税收洼地。因此国务院此举的目的很可能是消除这种税收不公平现象,对于跨境电商来说,此前的税收优势将不复存在。
政策痛点
与传统外贸相比,电子商务在交易方式、货物运输、支付结算等方面有较大差异,也因此形成了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和收付汇等方面。
早在2013年,国务院启动跨境电商试点,首批上海、重庆、杭州、宁波、郑州五个城市纳入试点范围,这些试点均以保税进口为主,即进口货物入保税物流中心,享受国家的保税政策,暂缓交税,缓解企业税款资金压力,节省货物仓储场地,缩短货物交货周期。
在出口方面,2013年8月29日,商务部牵头的《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的意见》发布,这是商务部对跨境电商进行政策支持的首个政策文件。文件中提出了六项具体措施,包括针对零售出口无法办理海关监管统计的问题建立电子商务出口新型海关监管模式并进行专项统计;针对电子商务出口无法办理检验检疫的问题建立电子商务出口检验监管模式。此外,针对企业在出口收汇、出口退税上面临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上述政策在跨境电商试点城市实施。
不过,这些政策对企业级的大批量货物进出口有帮助,而彼时跨境电商以小包裹碎片化的贸易方式为主,进口方面海淘、代购方兴未艾,出口方面则以个人卖家为主流。在这样的贸易方式之下,跨境电商试点成效并不显著。实际上,直到现在,小包裹碎片化贸易由于绕过了通关税收而节省的成本,仍是其价格优势的重要来源。
随着2014年以来跨境电商概念的日益火爆,跨境电商逐渐走向规模化、正规化,国家政策的重要性开始凸显。尤其是进口方面,目前的主流电商平台如天猫、京东以及唯品会、聚美优品等都把跨境电商作为2015年发展的重点领域,洋码头、走秀网等专注跨境电商的平台亦开始崭露头角。走秀网CEO纪文泓介绍,由于向国外供应商拿货时可以得到5-7折的折扣,并且能获得22%出口退税,走秀网的价格与海淘相比并无劣势,甚至可以更低。海淘的模式下商家是向欧美零售商采购,并且只能获得大约10%的出口退税。
实际上,监管方对非正规的海淘、代购早就有整治措施。2014年8月1日,海关总署颁布了《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加强了个人携带物品通关核查,“灰色代购”被大大抑制。
在出口方面,规模化、正规化的趋势显得更为缓慢一些。到目前为止,跨境电商出口仍以速卖通、eBay等平台上的中小卖家为主,不过大卖家的优势也开始显现,一个明显的迹象是海外仓的使用日益广泛。
海外仓对于降低物流成本、缩短物流时间、提升售后体验乃至外贸品牌的打造都至关重要,而它最大的缺点在于需要庞大的交易规模来摊薄成本。据eBay统计,截至2014年第四季度,年销售额超过十万美元的大中华区eBay卖家中,有三分之一开始使用海外仓;按销售额计算,其中有45.5%的卖家超过一半商品通过海外仓销售。eBay大中华区深圳分公司总经理郑长青认为,使用海外仓是大势所趋,不采用海外仓的卖家将很难参与竞争。
这样的趋势是政府乐于看到的,将小额出口贸易纳入监管体系是跨境电商试点的一大主题,但这个难题之前却无法很好解决。在近期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快提升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加快培育外贸品牌”,以及“加快提高出口产品质量”等要求,这都需要以有一定实力的跨境电商企业为基础。而对于数量众多的中小卖家来说,这一轮的政策红利恐怕是看着眼馋却触碰不到的“水中月”。
国务院近期出台的政策思路已经较为明显,以扶持一批有竞争力的外贸品牌为主,无法纳入监管的个人卖家尽管依然火爆,但逐渐让位给较大的跨境电商企业的趋势恐怕无法逆转。用文件的原话就是“培育一批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企业,大力支持企业运用跨境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目的则是“推动我国外贸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