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深度 > 正文

引领新常态,必须有拼劲儿

2015-04-10 07:33 来源:人民日报

  中央明确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各地的理解在逐步加深。但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出现了一种现象:把新常态当成一个筐,凡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做不好的事,都往里装。

  比如,有的市县去年一年经济增长严重失速,财政收入负增长,负责人却说:“我们要适应这个‘新常态’。”有的地方简单地把经济增速降下来理解为“新常态”。还有的地方认为新常态是一种自然延续,忽略了中间“换挡期”;也有的片面认为,把拼劲放松点,让经济增速降低点,“别整那么猛”,就是“新常态”。凡此种种,跑偏了。

  对当前发展特征,普遍共识是“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在基层,这种特征表现更明晰,矛盾更直接,问题更突出。

  比如,在经济运行上,传统产能过剩,新兴产业门槛过高,资本一时找不到方向,投资萎缩,传统动力输出减弱,新增长点短期内形不成;在政府运行上,地方财政增幅骤降,有的甚至是负增长,而工资、社保、公用事业等刚性开支有增无减;在发展措施上,过去习惯零地价、减免税收等“拼政策”做法,现在拼市场环境后,一些领导干部反映“不会玩了”……

  这些矛盾和问题都说明,传统模式和过去“打法”已经难以为继,适应不了新常态。要适应和引领“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的新常态,推动中国经济列车更健康运行,就必须有好状态。

  引领新常态并非轻而易举。前提是,在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积极转方式调结构,向科技创新要动力,推动经济增长由要素、投资驱动转入创新驱动的轨道。仅有放缓没有提高,不是新常态;只是一味调低经济增速,低于合理区间下限,也不会有整体经济的良性运行。没有新招,高速发展掩盖的就业、地方债、企业债等问题和矛盾,就会凸显出来。

  新常态需要新心态。既要摆脱速度情结,强化质量关切,也不能弱化GDP,更不能把新常态错误理解为丢掉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要GDP指标。不以GDP论英雄,不等于不要GDP,而是要没有水分、高质量的GDP。决不能把新常态片面理解为对经济调整下滑的“无所作为”,让经济“自由落体”,那是缺乏担当、不肯作为。

  新常态需要新状态。一些地方经济增速降下来了,干部状态也跟着下来,气泄了,拼劲没了。事实上,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宏观调控方式、释放活力动力的方法、社会治理的手段,要求更精准更稳当;对干部能力的要求也更高,既要干劲、拼劲,也要稳劲、准劲;不能蛮干、胡干,也不能以为可以停一停、歇一歇、等一等。

  好日子是拼出来的,好形势是干出来的。实践证明,没有打拼,没有实干,没有出汗,轻飘飘、松垮垮,调不好结构,转不好方式,也适应不了新常态。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拼”字有担当,“拼”字见情怀。没有拼劲,骑车爬坡,必然倒退。拼字在前,为官不为就不会有市场。

  新常态,还需新手段。过去的发展模式下,各地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较多,不少地方政府负责人把主要精力用到招商引资、上项目上,给政策,给优惠,给超国民待遇。现在,更多需要调整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通过简政放权、深化改革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需要寻求新的发展动力,培育经济发展的持久动能。这对各级干部来说,是一个大的考验,需要敢于创新、敢闯敢拼,蹚出一条发展的新路来。(何 勇)

  

责编:彭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