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两次亲切地握住我的手,询问我的工作、生活情况,并向代表们介绍说:“我和运才很熟悉,我们当年都在福建工作。”不少代表很羡慕我,认为我收获很大。应该说,我参加全国人代会的确收获很大。除此之外,作为人大代表,我不仅亲眼见证了我国民主政治的进步,同时,作为媒体人,也亲身感受到了新闻传媒的变化。
奏响贯彻落实“四个全面”交响曲
今年的两会,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后的第一次全国盛会。“四个全面”成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总抓手”,各级各类媒体,不管是官方媒体还是市场化媒体,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不管是全国媒体还是地方媒体,在会前预热报道、会中集中报道、会后盘点报道阶段,都围绕“四个全面”展开,奏响了贯彻落实“四个全面”的交响曲,为全国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全面”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彰显了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提速
观察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人民日报、新华社、江西日报等在传统报道用新媒体方式展示的基础上,又将新媒体的内容搬回到传统媒体上来,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内容上的互相“反哺”,深度融合。新华每日电讯3月4日“2015两会特刊”刊登图表《今年两会看什么》,介绍了 “四个全面”“新常态”“改革”“一带一路”等两会热点。该报道即来源于新华网数据新闻编辑部,将网络报道搬到了平面媒体上,体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思维。新京报3月4日整版刊发《政府工作报告如何改变你的生活?》,综合运用了大数据、“一图胜千言”、虚拟人物故事等创新报道方式,按照平面媒体读者的阅读和审美习惯,将原本新媒体报道中的内容设置成适合纸媒版面展示的数据视图,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现了较强的融合报道力。
虚拟人物增强报道的吸引力
虚拟人物也是今年媒体两会报道的亮点之一。过去主流媒体在传播重大政治主题时,往往摆出一副正襟危坐甚至居高临下的姿态,传播形式也比较严肃,而今年的两会报道,各大主流媒体纷纷采用虚拟人物这种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改进文风、贴近读者,增强了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新华社的《看总理报告,读暖男“小七”的故事》塑造了一位活泼可爱的卡通人物“小七”,以此来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7%的GDP增长率进行分析解读。再配以多张卡通漫画,将一位有活力、稳健的“小七”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文章想象力丰富,富有创新精神,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小七”迅速获得受众认可,成为网络热点话题,甚至还引来了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国外媒体的关注。其实,全国两会,火起来的不只是“很稳健”“有头脑”“内力深”“有活力”“不败金”的“小七”,还有“小明”“小华”“小新”“小笙”等一系列“小”字辈的虚拟人物。这种创新时政新闻表现方式,有效提升了用户阅读体验,为两会报道增添了一抹亮色。
手机客户端成为各家媒体争相角逐的战场
在全国两会期间,我有意观察代表、委员们主要靠什么途径获取新闻,并与部分代表、委员进行了探讨。各位代表、委员差不多每天都从手机上看新闻,这似乎已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中的不少人,现在基本上不看报纸、不看电视,而主要靠手机获取新闻。在我们所驻的地方,每个楼层都摆放着几十种报刊,有一些报刊几乎无人取阅。适应这种传播方式的变化,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腾讯、百度、凤凰等,均加大了利用手机客户端报道的力度,他们在内容策划、表现形式上各出奇招,充分运用融合报道技术,着意提升两会报道的深度以及知识性、趣味性和交互性,提升影响力和用户黏性。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客户端成为各家媒体争相角逐的战场。
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今年的两会,大会会风和报道文风都得到了明显的改进,记者的职业化水平也得到了提升。记得2013年参加人代会时,一家媒体的记者堵住我采访中国新闻自由的问题;2014年也有记者向我提出一些与大会无关的采访要求。今年则没有碰到这类问题。对于广大受众来说,他们关心的是不是能把他们关心的问题报道出来,把他们的期盼反映出来。作为新闻媒体来说,应该围绕会议主题组织报道,回应他们的关切,而不能为了吸引眼球,我行我素。但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还存在着有的记者采访提问不够专业;有的新闻表述不够专业;有的媒体报道两会代表委员身份偏离报道主题;与往年相比,今年两会报道的娱乐化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仍有记者娱乐化追星化降低了两会新闻品质等。由此可见,要想进一步提高两会报道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只有让广大受众从两会报道中读出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未来,才是记者的正事,才能显示媒体的专业本色。(作者王运才 全国人大代表、半月谈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