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深度 > 正文

“211”“985”存废争议 高校争夺资源竞争难免

2014-12-10 09:23 来源:经济观察报

  时隔近20年,王兆良关于当初申报参选“211工程”的细节记忆已经模糊,但未变的是心中的遗憾:如果当初入选了“211工程”,山东师范大学现在已经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平台上,至少会比现在好。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计划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是为“211”工程。当时,王兆良已毕业留校工作多年。他说,山东师范大学参加了申报,但最终落选。

  王兆良于1999年开始担任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直至2005年卸任。他说,落选“211工程”,使得山东师范大学错过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而同期参选的南京师范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入选,更让当时的他心里不是滋味,因为当时三家学校实力相近,之后前两者迅速发展,在大学排行榜“甩开”山东师范大学几十名。

  王兆良坦言,入选“211工程”不但意味着国家财政的支持,当地政府也会加大支持力度,双向作用,对学校的意义不一般。今年4月,山东师范大学实现省部共建,王兆良高兴之余仍有遗憾,在他看来这虽然给学校带来了更多发展机会,可依旧不如成为“211”高校来得直接。

  不过,211的名头似乎也面临危机,11月中旬传出废除“211、985”的消息。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也在其后回应称,今后更多的国家重大项目将在支持范围、遴选条件等方面对地方高校一视同仁,破除“985”、“211”等身份壁垒,更加注重绩效评价。

  在高等教育已大众化,追求公平成为共识的背景下,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推行非均衡发展战略的“211、985”工程或许也到了改变的时候。

  参选大戏落幕

  “当时我们都希望成为‘211’”,王兆良回忆说,因为大家都知道一旦入选,国家在财力方面会有很大的支持,省市财政也会加大投入。对于当时国家和省市财政支持的力度,王兆良表示已记不清具体的情况,但“两块加起来,财政支持就很大了”。而除了财政支持,对列入“211工程”的高校,人才引进等各方面也将得到支持。

  除了清华北大等实力“牛校”,当时申报参选“211工程”也就成为一些高校争夺各种资源的最佳平台,竞争难以避免。为顺应“211工程”的各项指标,不少高校采取了“突击”方式,即上马基建项目,增加学科专业,从其他学校挖墙脚补充师资等措施。

  类似这样的行为,王兆良说山东师范大学当时也可能采取过,不过因时隔太长,他表示不是太清楚。据一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透露,上述行为,有些高校早在申报参选前已早有行动,并非一时之功。

  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此前对媒体透露的信息,曾有南京一所高校为了参评“211工程”,从江西、安徽“挖”了很多老师,“哪怕对方会违约,也重金挖走了很多人。”当被挖者原在学校不提供其人事档案时,这所高校给其另外建档,导致邻省高校人人自危。

  而上述知情人士也证实,上述现象并不少见,当时“挖”老师的南京高校并不只有上述一家,还有两所高校也参与,而这三所高校后来都成功入选“211工程”。该知情人士还透露,“挖”老师的高校并不只对邻近省份“下手”,而是哪里能挖到人就去哪里挖。“突击战比较明显,而且可以说是争分夺秒。”该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

  不过,在学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水平、师资等方面达到了参选门槛,也不能保证最后能够入选。参选高校所在区域及其经济实力,还有部分学科地位等都可能影响到最后的入选。

  上述知情人士说,哪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强,可为成功争夺“211工程”增加“砝码”,比如江苏。参看“211工程”名单,江苏有11所,仅次于北京的26所。根据该人士的解释,江苏的经济强势相比其他省市,“是政府性强,不是老百姓强,而其他省份是个体经济强,政府经济不那么强。”

  从某种程度来说,当地经济实力强,对入选高校的投入也有“底气”,建设目标相对更容易实现,是有助当地高校入选的重要因素。即如上述知情人士所认同的,评选时会考虑学校的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比如东北和西北的各一所师范类院校就是此例,这两所院校所在区域,经济发展都不错。

  在上述知情人士看来,学校是否入选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关系。他举例说,因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全国其他部属师范类都入选“211工程”后,甘肃的一所师范类院校则没有入选。

  但经济实力弱有时反而是优势条件,有助当地高校入选,因为政府实行“平衡”,经济发达及较发达区域都有“211工程”高校后,经济落后地区也得有,也就是每个省(市)都得有一所“211工程”大学。上述人士透露,出于平衡各地利益考虑,“211工程”评审时并不完全按照学术标准,一些不够条件的大学也入选。

  王兆良说,在参选初期,一些高校的竞争意识并不是非常强,因为还没看到入选与否会带来那么大差距,“不平衡很明显。”但山东师范大学在落选后,没有再参与竞争,因为“门”基本已经关上。“因为要平衡,向偏远地区倾斜,每省都有一所,要照顾青海、西藏、新疆这些地区。”王兆良说,对于东部地区条件比较好的学校没再“扩容”。在并入山东大学之前,山东工业大学已是“211”,按照每省至少一所的“规则”,山东师范大学机会较小,但王兆良认为,山东省容量大,可以有两所,“也呼吁过,但还是没有成功。”

  旨在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985工程”,在“211工程”之后几年实施。上述知情人士透露,类似“211工程”的参选戏码再次上演。

  2011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时任教育部部长的袁贵仁对媒体透露,“985”和“211”将不再增加任何新学校。此时,“211工程”有高校112所,包括39所“985工程”高校。“211、985”的参选大戏终于暂时落下帷幕。

责编:安文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