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存款总额15年来首次下降,有人分析,中国银行业或许真的迎来了历史性大转折时期。然而,《国际金融报》记者调查发现,真相并非如此,此次存款下降或许只是各银行为顺应“上级指示”而做出的“良好表现”而已。
有报道称,银行尽量要求客户把存款改成理财产品。某股份制银行人士透露,上月末该行总行向分行曾下发严厉通知,要求严控季末存款增长,否则追究分行行长的责任,“当时各分行行长压力肯定很大,不但不敢主动去拉存款,而且尽量要求客户不要在季末存入大额存款,如果非要存入,则建议他们通过买理财产品的方式来变通。”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尽管存款总额下降,但银行的总资产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换句话说,银行并没失去什么,存款只是被变成了另外的形式。这是理解此次“存款15年首降”的关键。
有业内人士指出,今年的三季报是禁止“冲时点”新规出台后首次亮相的成绩单,用9月末没有冲时点的正常数据与6月末冲时点后的疯狂数据对比,才得出大幅下滑的结果。因此这一现象不具有代表性,还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
一份账本
减万亿存款 存贷比亮红灯
银行业存款总额15年来首次下降,到底是个什么情形?
据上市银行三季报显示,16家上市银行三季度存款比二季度下降1.5万亿,降幅1.97%。较2013年末的70.42万亿元,增幅仅为7.38%。其中,有13家银行存款减少,而去年同一时间段,仅两家银行遭遇负增长,存款总额下降在近年来还是首次出现。
而央行最新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三季度的存款为112.7万亿元,减少了9500亿元,银行业存款在第三季度出现至少自1999年以来的首个季度下降。
存款流失直接导致银行业的存贷比,逼近监管红线。截至三季度末,16家上市银行中有15家,本外币合计口径存贷比高于今年中期。共有10家上市银行的存贷比超过了70%,其中的6家银行更是超过了73%,逼近了监管红线。
从存款结构上看,流失率最高的是“个人活期存款”,交通银行三季度个人活期存款流失471亿元,与半年报相比下降了8.38%;而南京银行个人活期存款流失比例最大,其三季度流失了47.65亿元,环比下降了25%。三季度光大银行和浦发银行个人活期存量流失率也达到19.12%和12.36%。
中国证券网报道,上市股份制银行三季度末存款数据显示,8家上市股份制银行在三季度末存款余额都无一例外地出现了下降,并且其中几家银行下降规模在千亿以上。
中信银行是这8家银行中季末存款规模环比下降最大的银行。半年报显示,该行客户存款总额为30532.13亿元,较年初增加了15.14%,而到三季度末,该行客户存款规模为28757.25亿元,较年初只上升了8.45%,三季度末时点存款规模下降了1774.88亿元,存贷比环比提高4.2%至73.6%。
其次是招商银行,半年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该行客户存款总额为34207.48亿元,而到了三季度末,该行吸收存款规模为32655.2亿元,季末时点存款规模下降了1552.28亿元。这使得其存贷比上升3.9%,至73.0%。
季末下降规模较大的还有浦发银行,该行半年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该行本外币存款余额为2.7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3.93%,而三季报则显示,该行三季度末本外币存款总额2.6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11%。从季末时点规模来看,存款规模下降了约700亿元。
光大银行也不例外,半年报显示,该行截至6月末的存款余额为17962.82亿元,而到三季度末,该项数据为17282.79亿元,三季度末时点存款余额下降了680亿元。
兴业银行的则半年报显示,该行存款总额为22465.22亿元,到三季度末,该行存款规模为22052.28亿元,季末时点存款规模下降了412.94亿元,环比下降了1.8%。兴业银行在压缩9月末的存款规模之前,还主动控制了资产规模增速,通过降低同业资产摊薄,保持净息差超预期增长。数据显示,该行第三季度同业资产减少953亿元,环降8.0%。
华夏银行三季度末存款规模环比下降了238亿元,民生银行三季度末存款规模环比下降了228.87亿元。
一纸通知
禁“冲时点” 央行施重典
这次银行业存款总额15年首降,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存款下降从去年就开始了。”瑞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存款减少的根本原因,仍然是影子银行(表现为理财产品等)未能得到良好监管,理财产品收益高达5%,再加上通胀率,如此高的收益吸走了许多资金。另外,刚性兑付也没被打破,大家都认为理财产品很安全,国企等由政府做后盾的资金拥有者,愿意为影子银行托底。”
那为什么是第三季度才出现“首降”呢?某民营银行管理者透露,这次数据显示存款首降,主要是因为9月出台的存款偏离度管理办法,对超过3%以上的偏离度惩罚过于严厉,导致银行在季末冲存款时点的冲动大大降低。
他所指的“季末冲存款时点”,是中国银行业主要由国有银行主导导致的“中国特色”。一到季末、年中和年末,各银行为应对考核和做出漂亮的报表,使出各种手段拉存款,让存款数瞬间飙升,次月又如潮水般退去。这种“冲时点”的怪象从2008年以来已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一道“特殊风景线”,在全世界都极其罕见,《北京青年报》评论说。
2014年开始,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基本呈现上月涨、下月跌的“人造波浪”:1月末存款比上年末减少0.94万亿元;3月末存款比上月末增加3.66万亿元,4月末即环比减少0.65万亿元;6月末存款比上月增加3.79万亿元,7月末环比再次减少1.98万亿元。
《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多家银行的内部人士,几乎无一例外都告诉记者,此次所谓“银行业存款总额15年首降”,不过是因为9月出台的存款偏离度管理办法,央行要求的超过3%以上的偏离度,各大银行为了完成该指标,暂时做出的调整而已。“过了这波,未来存款数据还会回来的。”某存款损失最严重的银行,很坦然地告诉记者。
他们所指的“对超过3%以上的偏离度惩罚”,是指9月12日,银监会、财政部和央行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就是针对冲时点问题的,“指导商业银行改进绩效考评制度,设立存款偏离度指标,约束存款‘冲时点’行为,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设置月末存款偏离率指标,并根据历史数据及测算情况,要求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该文件规定,月末存款偏离度=(月末最后一日各项存款-本月日均存款)/本月日均存款×100%。
存款偏离度是什么?一般认为,为了约束银行业金融机构拉存款“冲时点”行为,监管机构拟推出存款偏离度监管指标,以此来引导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做好各时点的流动性安排,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银监会一直在围绕存款“冲时点”的问题进行监测,也将存款从月末统计上升为存款的日均统计。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