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深度 > 正文

棉花乡里棉花殇:企业不愿收 棉农不愿卖

2014-11-19 09:07 来源:经济参考报

  “正常年份棉花亩产有600斤左右,但今年顶多也就320斤。”湖南澧县澧东村的种棉大户王焕金指着稀稀落落的棉花地,一脸愁容地说。他说,从1977年开始种棉花,除了发洪水的年份,从来没遇到这么差的收成。

  这不单单是王焕金一个人的遭遇。在洞庭湖平原等南方棉花主产区,由于政策调整和自然灾害影响,当地棉花产量比正常年景减少了接近一半,棉价也跌到近年来的谷底,导致棉企不敢买棉,棉农不愿卖棉。

  今年,我国取消了连续实行三年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棉花市场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进入到“后收储时代”——棉花价格将逐步回归市场。“后收储时代”正在给南方棉区带来一场大考。

  棉农:干了一年还要倒贴

  素有“鱼米之乡”称号的洞庭湖平原,位于我国中部地区,横跨湖南、湖北两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也是湘鄂两个棉花生产大省的棉花主产区。眼下正值当地棉花的收购季节,记者却看不到太多收获的喜悦。

  “今年棉花产量严重减少”是洞庭湖平原大多数棉农的反映。湖南省棉花种植第二大县安乡县的供销社等部门做过调查,当地今年棉花单产比正常年份下降了40%左右。

  这种情况在临近的湖北省公安县、松滋县也不同程度存在。公安县夹竹园镇的棉农杨俊说,镇里的棉花单产是近年来最低的。

  异常气候是造成产量减少的“罪魁祸首”。记者从湖南省气象局了解到,今年棉花移栽初期,干旱少雨耽误了棉花生长,中后期阴雨寡照导致枯黄萎病发生、蕾铃脱落严重、棉花挂桃严重减少。加上去年的历史罕见干旱,这已经是洞庭湖平原连续第二年遭遇自然灾害。

  屋漏偏逢连夜雨,产量创多年来最低的同时,棉花价格也跌到了近年来的最低点。在湘鄂两省多地,目前棉花贩子进村的收购价是每斤籽棉2.6元至2.9元之间,是近6年来最低的价格。

  安乡县棉花信息中心主任胡祖文说,前三年,棉农卖出均价约为每斤3.8元,按亩产600斤算,每亩毛收入2280元;今年,棉农卖出价为2.7元,按亩产350斤算,每亩毛收入945元。

  “收成差,价格低,棉农损失很大!”胡祖文说。

  安乡县志中村的李文林算了一笔账,每亩地的种子、化肥、农药、基膜、土地流转、雇工捡棉花等各种成本加在一起,要685元。另外,自己在每亩地至少投3个工,按每个工日100元算,投工300元。

  “每亩棉花成本985元,按现在的价卖,每亩收入才945元,等于我干了一年,还要倒贴钱!”李文林说。

  企业不愿收 棉农不愿卖

  价格掉到近6年来的最低谷,棉农普遍存在惜售心理。在华湘棉业小渡口分公司,往年这个时候,《经济参考报》记者总能看到从公司大门到仓库,排着上千米的长队,仓库前半个足球场大的广场,车辆拥挤,人声鼎沸。但这次记者前往,偌大的场地,竟然空无一人。

  小渡口分公司的业务经理庞海清说,“老百姓嫌价格太低,不愿意卖棉花。”他们公司今年开秤收棉以来,总共也就收了30万吨,往年同期,至少已经收购600万吨。

  澧县的棉花贩子胡开友说起这个,也是愁眉苦脸。他天天下乡收棉花,常常开着空车去,开着空车回。他说,“为了省下油钱,从昨天开始,我改成了开摩托车下乡,确定哪家人卖棉花我再开货车上门。”

  记者调查发现,往年一旦棉农惜售,加工企业会坐不住,会上门主动收购。令人奇怪的是,今年棉农不愿卖的同时,企业也不愿收购。在安乡县,截至11月初,全县9家大型棉花加工企业,没有一家开秤收购,只有一些家庭作坊和小企业零零星星地进行收购。

  湖北松滋银丰棉业的负责人王家龙说,整个松滋市6家大型棉花加工企业,4家前不久才开秤收购,但收的不多。“都是象征性地收一点,收购量也就往年同期的5%。”

  这些加工企业为什么宁愿仓库空置、机器闲置、工人休息,也不愿意买来棉花加工?很多加工企业的负责人反映,按现在的行情,不仅农民亏钱,加工企业也亏钱。

  陈少华、王家龙算了一笔详细账:棉花贩子收来籽棉后,送到加工厂的价格在3.05元至3.15元之间,按衣分率为38%(即100斤籽棉轧出38斤皮棉)、棉籽价格为每斤1元的标准折算,一吨皮棉的收成成本约为1.33万元,还要算上加工费用、营销办公费用、贷款财务费用约1200元,一吨皮棉的成本约为1.45万元。

  陈少华说,“按现在的市场价,一吨皮棉卖1.4万元,等于我每收购加工一吨皮棉,就要亏500元,这种生意谁愿意做?还不如闲下来等等看。”

责编:王文静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