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深度 > 正文

下一个银联可能是谁

2014-11-07 07:29 来源:新华网

  “符合条件的内外资企业,均可申请在我国境内设立银行卡清算机构”,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关于放开银行卡清算市场的一则消息,引起了小菜的注意,“垄断”了这么多年的银行卡清算市场,果真要被撕开一条口子?

  多年来,国内银行卡清算市场一直上演着独角戏。中国银联,这个诞生于中国支付行业萌芽时期的“时代霸主”,一直在蓝海市场中“坐享红利”。随着支付清算市场的竞争自下而上发起,争议多年的“一家独大”的市场终于开始广纳各类竞争者。

  那么,在市场放开、鼓励竞争的新环境下,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银联?

  下一个银联=支付宝?

  依托于电商业务的第三方支付,正是小菜所谓的“自下而上”对垄断市场发起冲击的竞争者。

  目前,不少第三方支付产品不仅能够完成支付功能,还能够支持银行之间的清算、跨行转账业务。

  在众多的第三方支付产品里,支付宝无疑是佼佼者。据媒体报道,目前支付宝直连银行数量超过180家,基本垄断了线上支付清算市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称其为虚拟世界中的“小银联”亦不过分。

  而比银联更具竞争力的是,支付宝并未止步于支付清算业务,由基本业务延展出来的理财、全球退税等功能将进一步扩大其用户范围并巩固现有用户黏性。

  综合上述有利因素,支付宝确实有当得起第二个银联的实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虚拟世界“叱咤风云”的支付宝,在三维世界中并没有实体的卡产品,这将导致其在现实支付清算场景中的使用范围受到限制。而要重新构建包含卡片、pos机在内的清算系统,于第三方支付企业来说不仅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同时也并非一日之功。

  此外,被众多银行视为“竞争对手”的支付宝,能否让银行心甘情愿的与其合作,也要打上一个问号。

  “我们尚在研究阶段,暂时没有确定的消息可以回复”,从支付宝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给出的回应来看,短期内变身为“第二个银联”的设想似乎并未被提上议事日程。

  下一个银联=商业银行?

  另一个呼声较高的是本就以支付、清算为本业的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的天然属性,决定了其接入央行清算系统并无监管、技术上的障碍。而银行本身所具有的资金、人员、风险防控等方面的优势,也让其够得上做第二个银联的门槛。

  而要成为下一个银联,发卡数量、支撑网络等因素也将成为重要考量指标。今年年中发布的《2014中国信用卡报告》显示,工行累计发卡量稳居第一,这也可以解释为何目前工行在所有商业银行中呼声最高。

  然而,工行发卡量再多,毕竟寡不敌众,要起到连接各个银行的作用,工行必须与其他商业银行协作联网。

  那么问题来了,本就与工商银行有竞争关系的其他商业银行,有何理由愿意与工行联网,助其占据清算行业的高地,拓展一片新的盈利处女地?

  除了政策扶持,小菜看不出商业银行有从自身利益协同的动机。但从政策动向来看,政府打破行业垄断的目的应该还是“归权于市场”,让相对自由的竞争“优胜劣汰”出第二、第三个银联,从而释放行业活力。利用政策优势再去培植一个新的“寡头”,概率似乎不大。

  下一个银联=VISA、MASTERCARD……?

  仔细阅读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公告,“符合条件的内外资企业”中的“外”字引人遐想。小菜心中盘算,这是不是预示着VISA,MasterCard要来了。

  众所周知,在全球支付清算市场,VISA与MasterCard卡占据七成以上市场份额,掌握着全球银行卡相关业务、技术标准和清算系统的主导权。在上述两位清算行业巨头面前,国内堪称龙头老大的银联也只能自称小弟弟。

  然而,此前银联一手操控我国人民币交易支付清算系统,使得其他国际银行卡机构无法在境内发行独立的人民币卡,这导致VISA和MasterCard这类国际巨头无法支撑在国内的跨行支付等功能,几乎被排斥在我国清算行业之外。

  无论是2012年WTO的裁定也好,还是政府日前的表态也好,都预示着向外资清算机构设置的屏障或将被打破。据统计,2012年我国清算金额达到约10万亿元,为中国零售业销售额的近一半。面对如此大的诱惑,外资巨头想来不会错过。

  值得玩味的是, 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仅为跨境交易提供外币清算服务的境外机构原则上无需在境内设立清算机构”。这表明,国外清算机构并不能以跨境支付清算业务为噱头来打开中国市场。

  然而,长久被银联垄断的国内支付市场,无论是从客户依赖度还是从技术对接层面上,都对境外机构形成一定阻碍。VISA、MasterCard想要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并非易事,他们需要在市场推广、服务创新等方面付出更大的成本和代价。

  无论第二个银联会是谁,将何时出现,中国银联多年来在国内形成的垄断地位毕竟难以颠覆。近日,银联方面也表态,“支持国家放开银行卡清算市场”,颇有放开胸怀,迎接挑战的气魄。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撕开垄断的口子总是好的。有竞争有对手,消费者才有可能体验到更优惠的价格更贴心的服务。毕竟,百花齐放总好过“无从选择”。(万方/文)

责编:李宜馨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