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深度 > 正文

车改办回应贫困县获千万车补:不会越改花钱越多

2014-10-20 09:32 来源:人民日报

  公车改革的经济账 资料图

  编者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公布已近百日。公车改革正在进行,受到社会热议,也不乏质疑。充分的讨论是有益的,但其中也存在对政策的误读。本栏目今起推出一组报道,破除讹传误导迷雾,以期公车改革顺利推进。

  公车改革方案公布以来,有媒体报道称,有的地方车改后将比车改前花钱还多;有媒体据此评论,抨击车改经不起细算账……车改真的“不划算”吗?“求证”栏目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央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以下简称中央车改办相关负责人)。

  【质疑】某贫困县“车改省千万,车补四千万”?

  【回应】报道数据存较大误差、对政策理解有误。必须节约开支是车改政策底线,各地车补标准应根据自身情况在政策范围内确定

  前段时间,某媒体一篇“某县公车取消减千万支出需发四千万车补”的报道引起广泛关注。报道以“湖南北部某贫困县”的情况进行测算,称车改不划算:“一般公务车辆加起来也就100来辆,按照中央车改意见,即便全部取消这100来辆公车,一年可减少上千万元的财政支出(包括司机工资、车辆维修等费用),但同时得拿出近4000万元给全县7000多名公务员及按公务员管理的事业编制人员发放车补。”报道称:“该县财政局局长向记者介绍,如果实行车改,当地财政连公务员的车补都难以支付,更不必说大量按公务员管理的事业编制人员的车补。”

  中央车改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一报道对车改政策理解有明显错误。按照车改政策,车改方案分级负责,各地应按照地理环境、区域面积、出行频率等依据科学制定相应车补标准,但各地确定补贴标准的前提是:改革后的公务交通支出必须低于改革前支出的总额,这也是车改的政策底线。因此根本不可能发生车改后花钱更多的情况。报道中简单地套用中央标准来计算地方车补支出也是不科学的。

  “报道中提供的数字也不准确。”这位负责人举例说,“所谓这个县约100辆公务车,后经我们要求,这家报社重新核实数据发现数量应为370辆,即使减去必须保留的执法执勤车辆,公务车辆也不止100辆。”

  此外,参加本批次车改的机构和人员为中央及地方国家机关和所属参公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具体到报道中的匿名县等县级单位,经核实,参公事业单位人员加上公务员也就3000多名。此县处级干部仅有县级干部,其余均为科级及以下,即使参照国家机关的补贴标准,平均每人发放补贴最多也只是500元多一点,3000多人所需远不及4000万元,报道数据误差较大。该负责人认为,报道中的测算简单地套用中央标准计算地方车补支出,基数不清楚,方法不科学。

  一些报道说,公车改革会给一些贫困地区的财政带来很大压力。对此,相关负责人表示,车改方案分级负责,因此财政方面同样分级负责。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政策上限内确定车补标准,首要原则是公车改革后的财政支出要低于改革前的支出,地方财政压力应该是下降的。 这位负责人介绍,从车改政策整体来看,远距离公务活动与差旅费相衔接,不存在车补开支大的问题;近距离公务活动可通过公共交通解决,只要标准设计科学、行政区域划分适当,按规定测算出来的车补应当比车改前有所节支。

  【质疑】公务出行多的岗位吃亏、出行少的能白拿?

  【回应】车改补贴设有单位统筹部分,用这部分资金来平衡不同岗位间的公务出行差别

  “公车改革就是要破除官本位,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开支,更加便捷、透明保障普通公务出行。”中央车改办相关负责人说,改革后实物保障公务出行变成社会化货币化保障,补贴标准是明确的,公务出行成本支出清楚明白。

  不过,有媒体报道,按照公布的车改政策,有的岗位出差频繁,仅市内交通部分就花费不菲;也有人担忧,车补可能会使某些原本不需公务出行或出行较少的岗位员工白拿补贴,还有部分公务出行更多的普通员工反而比领导人员拿的补贴更少。

  对此,相关负责人表示,车改对此种情况已经作了安排。《意见》中允许参改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从公务交通补贴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单位统筹部分,来协调岗位之间的不平衡。中央国家机关可统筹比例为10%以内,地方统筹比例由各地根据情况自行考虑。

  这位负责人表示,最近财政部出台的差旅费办法也与车改补贴做了明确衔接,用单位内部人员统筹的办法也可以缓解一部分岗位公务出行的不平衡。各单位最清楚本单位的公务出行状况,因此统筹由各单位自己确定管理办法,自主选择、灵活掌握:如果认为不存在岗位之间公务出行不平衡问题,可以不统筹;如果认为存在,就可以在公开透明的前提下进行统筹和再分配。

  【质疑】公车改革划算在哪儿?

  【回应】专家预估综合节支率或能达50%;且规范公共支出管理,杜绝“车轮上的腐败”,效益长远

  公车改革的账应该怎么算?中央车改办相关负责人认为,车改政策最重要的核心是两条:一是实物保障变货币补贴,二是改革后比改革前必须节约开支。

  本批次公车改革将一辆公车的平均年成本测算为6.8万元,据此测算,中央和国家机关车改的节支率是7%。很多专家认为车改的节支率应远高于此。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曾测算节支情况:首先,车改将减少今后我国在车辆购置、运营方面的经费开支,包括与公车相关的司勤人员薪酬开支。据测算,中央国家机关本级将有5000余辆公车参改。如以涉改车辆上一年在中央级的实际运营经费支出及相关人员经费支出总额为基数,以今后仅需于年度内开支的所有公职人员的交通补贴发放数来对冲,可算出相对应的实际支出总规模将从基数水平下降约7%。

  其次,车改还将减除今后陆续达到更新年限的涉改公务用车的更新成本。如按中央国家机关层级的实际情况作测算,可知今后在达到符合规定更新年限的车辆按车改方案不予更新的情况下,将使一年间减少相关行政经费开支的幅度从前项的7%进而提升为27%左右。

  再延伸,还需估算车改将减少的其它行政开支,涉及参改车辆处置预计产生的收入减去司勤人员安置成本支出后的净值,以及车改减少的每年公车新建停车泊位的建设费用。据估计,这些因素可使综合节支率进一步提升到50%左右。考虑在车改后可以避免因油价上升、停车费增加、司勤人员工资福利开支增加引起的行政成本,以及司勤人员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未来潜在支出和车辆配备数量增加等因素引起的行政成本,综合节支实效还能上升。

  相关负责人表示,车改除了是一笔经济账,也是一笔社会账,国家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杜绝“车轮上的腐败”,是一种党风政风的良性引导和扭转;车改还是一笔长远账,公车改革是对公共支出管理的一种制度规范,其本身也是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尝试,能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

责编:王嘉懿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