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深度 > 正文

互联网“问诊”医疗业 传统医疗行业变革大势所趋

2014-10-10 09:19 来源:人民日报

  互联网+医疗

  国内企业布局落子

  统一标准,开放互通,引导医疗核心资源合作共享,尽早启动风险管理评估,适时调整滞后政策。

  困难,阻止不了互联网的脚步。经济学人智库发布报告称,中国已在2013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健康市场。到2018年,中国年度医疗保健支出可能达到9000亿美元。这将是诞生下一个或几个淘宝的地方。

  在互联网医疗公司上市最多的美国,也并未形成足以变革行业的企业,但代表性企业各有专攻。全球第一家上市移动健康公司Epocrates,为医生提供即时的临床信息支持,这一模式被国内的“杏树林”借鉴。移动应用i-Triage为医院前置了一个分诊环节,自助诊断该去哪个科室就诊,并推荐附近医院,“春雨医生”的定位与之接近。线上预订平台ZocDoc像是医疗版的大众点评手机端,在美国签约医生过万,每年预约量数百万。

  目前,国内互联网企业循各自优势,纷纷布局落子。阿里巴巴通过支付宝向医疗机构开放自己的平台能力。百度联合健康感知设备,构建大数据平台和云计算。腾讯把微信平台扩展到了移动医疗领域,率先在支付中打通医保报销。微信平台还在尝试进行医院内部流程管理,如“危急值”提醒、轮值通知、排班会诊等医疗流程都将通过微信完成。

  平台化正在成为战略选择。而国内医院相对不尽完善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电子病历档案等核心资源走向互联,值得期待。

  “杏树林”创始人张遇升认为,“相对于整体改变,局部领域更易取得成果”。比如医生的客户关系管理工具、慢性病的自我管理工具、医疗细分形成的社群工具等。

  也有人认为,互联网医疗首先会在创新型医院或私立医院获得发展,随后吸引公立医院跟进。

  医疗走向互联网化是大势所趋,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钟瑛提醒,许多课题需要政府层面来考虑。前期可以通过标准统一等方式,为开放互通打下基础,鼓励引导医疗核心资源合作共享,同时尽早启动风险管理的前瞻性评估,对滞后政策做出适时调整。“相信调整并不意味着放宽监管和准入,在医疗领域,安全始终是大前提。”(记者 王汉超)

责编:王文静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