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重塑社会价值观系列述评
价值观扭曲的根源,在于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奢靡这些思想毒瘤的膨胀。扭曲的价值观驱动着腐败的滋生蔓延,而腐败的盛行反过来又加剧了价值观的扭曲。在这样一种风气中,没有绝对的受益者,人人被裹挟其中,人人都是受害者
坚决扭转这种现象,一方面,要以猛药去疴、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另一方面,要在扬清激浊、扶正祛邪中重塑社会价值观。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为用,势必激发出最强劲的正能量
说起刚过不久的教师节,北京市西城区某中学教师小钟有些尴尬。
“学校专门通过家校互动平台给家长发了短信,讲明了‘廉洁从教’的规定,但还是有个别家长快递寄来了包裹。” 小钟说,她对这些包裹直接拒签,“哪寄来的送回哪去”。
真正让她发愁的,并不是拒收学生家长送的礼,而是考虑要不要给女儿幼儿园的老师送礼。“孩子太小,又刚上幼儿园,就怕别人家都送了自己没送。”
几次家庭会议之后,小钟还是决定不送了。“换位思考,我觉得还是不送为好。”
小钟的尴尬绝非个例。类似这样的处境,也绝非仅仅发生在教师这个群体身上。
上学、就业、住院、做项目……对很多人而言,在涉及切身利益之时,“送礼还是不送”,已成为一个经常遇到的共性问题。
谁是“不打点就办不成事”的幕后推手?
近日公开出版发行的《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有8篇是首次公开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文稿,其中4篇涉及反腐败和纠正“四风”。
据文稿透露,在今年1月7日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讲了这样一段话:
“我国是个人情社会,人们的社会联系广泛,上下级、亲戚朋友、老战友、老同事、老同学关系比较融洽,逢事喜欢讲个熟门熟道……过去讲‘有理走遍天下’,现在有理的也到处找人。这从另一角度说明,老百姓要办点事多么不易,不打点打点,不融通融通,不意思意思,就办不成事!这种现象一定要扭转过来!”
这段“接地气”的论述,想必会激起众人内心的共鸣。社会上种种“不打点就办不成事”的乱象背后,扭曲的价值观正是幕后推手。
在中国社会中,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古已有之。
从“升官发财”到“封妻荫子”,再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从这些人们常见的成语中,便可觅得其踪迹。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使得“官本位”、“笑贫不笑贪”等封建糟粕残余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左右着一些人的思想观念,形成彼此心照不宣并付诸行为的“潜规则”。
早已有学者指出:这种“潜规则”的盛行,不仅扩大了人们对腐败的容忍度,也使全社会的道德状况集体滑坡,从某种程度而言,腐败被“日常化”、“合理化”了。
在互联网上,有一条广泛转载已查无出处的网友留言这样写道:“腐败成了一些人的生活方式。从生孩子进医院到入托、上学读书、找工作、开拓事业、打官司、找医生、进火葬场,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腐败的生活方式。什么同乡、同学、同事、上司、部下、朋友、熟人、邻居、师生等,皆成为巧取利益的捷径。”
这条留言虽然有些夸大其词,但其所反映出的问题却值得我们反思和警醒。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