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关我的厂,我不反对,但我有我的诉求。”汤立冬掐灭烟蒂,提高声调,“现在我900多万的债谁帮我还?”
他猛吸几口烟,“我在这边(开厂)有24年了,摸爬滚打24个春秋,老婆儿子全家都在这里,现在怎么办?我只能跟政府摊牌了。”说到这里,这位年过半百的男人眼眶有些湿润。
另一位老板也很愤怒“当初要我们整顿提升,不断地提高标准,我们都咬牙做了,到现在突然要全部关停,损失谁负责?”。
这是发生在安徽省舒城县的一幕。8月21日傍晚,几位烟花爆竹厂的老板聚在一起,商量是否联合起诉舒城县安监局。
按照往年惯例,9月底气温回落,高温限产时间一过去,烟花爆竹厂就可以开工复产了。但是今年,舒城县的老板们却集体陷入了痛苦的等待中。
根据安徽省政府2013年12月印发,由安徽省安全生产监管局、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整体退出的意见》(以下简称《退出意见》),安徽省仅剩的29家持证经营花炮企业,将在2014年12月31日之前全部关停。
这种“一刀切”的退出政策,让花炮企业的老板们无法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安徽省政府出台的烟花爆竹生产企业退出文件,与此前出台的《安徽省烟花爆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2011)》等行业整顿和发展文件基调明显不同,政策的不连续造成烟花爆竹行业当下的进退两难。
一旦关停,企业资金链断裂后的债务问题将浮出水面。
整顿提升后“一刀切”
安徽省曾经是全国第三大烟花爆竹生产基地,年产值超过10亿元。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但安徽省的烟花爆竹生产企业规模都偏小,最高峰时期有300多家,主要分布在芜湖市、六安市、广德县和宿松县。
在安徽广德县一家花炮工厂里,工作人员指着高达三米的防爆土堤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这个防爆土堤花的成本,比里面的工坊造价还高,这都是这几年根据政府的要求建的。”他说,广德县现存的12家花炮企业,每家都是按照这个标准来建设的。
“经历关停整改之后,到2008年只剩下100多家,去年只剩74家,到目前为止,安徽全省有证的鞭炮企业29家。”广德县一位张姓老板告诉记者,留下来的企业,大多都是“规模企业”,达到了安全生产三级企业的标准。
据他介绍,从2005年开始,安徽省开始对烟花爆竹行业进行整顿提升。这一年,国家安全总局专门出台了一个针对烟花爆竹行业的设计方案和国家标准,企业必须达到标准后才能领到安监局颁发的生产许可证。此后每三年时间安监局的标准都有提高,企业为了达到整改要求,在更换许可证时都要对工厂进行大规模改造。
“2005年整改过,厂房原来是砖木质结构的房屋,2008年全都要求改掉,所有工房都要求改成为钢棚,木质的梁架全都要换成钢铁。当时这一项,我们就投入了好几十万。”上述张姓老板告诉记者,2008年之后,企业几乎年年都要动工改造,以赶上新的标准,几年累计下来,花在“整顿提升”上的资金已达到500多万元。
汤立冬的情况也差不多。据他回忆,最开始的改造是重建厂房,把房屋的瓦片换成彩钢瓦,为工房添加了消防水池,旁边堆上了防爆土堤,后来又增配了监测设备等,累计投入到整改提升的资金超过了600万元。而他的工厂从1991年建厂到现在,总投入也不过1100多万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从2008年4月到2011年12月,安徽省安监局等部门陆续出台《关于开展整顿淘汰落后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大力提升安全保障水平的通知》等文件,基调都是通过提高标准,要求企业“整顿提升”。
“为了安全,我认同提高行业标准。”张老板说,我们还认为前景很好,政府是在规范行业发展,“只要我们做大做强,肯定就能赚钱”。
但此后事情的进展却与他的想法截然相反。
2013年12月27日,安徽省突然出台《退出意见》,一改以往整顿提升的基调,要求当时安徽省仅剩的75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须于2014年底前整体退出”,并制订了具体的退出步骤和企业名单。
根据《退出意见》,安徽省财政为每家企业补贴80万元的资金,其余补偿资金由各市、县根据具体情况各自确定,但时间上要求在2014年12月31日之前全部退出。
这一“一刀切”的文件在安徽省的花炮行业中炸开了锅。
危险的借贷链
安徽省政府公布《退出意见》后,隐藏在烟花爆竹企业背后的借贷链也逐渐浮出水面。汤立冬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现在身上背负的债务将近600万元,基本上都是为了工厂的升级改造,找高利贷借来,年利率在12%~20%之间,有少量资金的利率高达50%。
他说,最高的一笔有300多万,最少的仅有2万。之前工厂能正常生产时,陆续还了一部分,到今年还剩下600多万元,债主总共有64人。
从4月份开始,汤立冬就陷入被债主讨债的麻烦之中。64名债主,大部分都是在听说工厂要关闭的消息后上门来讨债的。汤立冬的妻子不堪其扰,与他离婚后分居。
无为县一位从业人员介绍,烟花爆竹行业主要资金来源是民间借贷。比如,在尚存12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的广德县,企业的总投资大约在2.3亿元,业内人士测算,除了部分从正规渠道借到的贷款,来自民间借贷的资金占到了1亿元以上,其中很大部分是在2008年以后,用来投入企业提升改造的固定投资资金。
据安徽省烟花爆竹从业人员在业内摸底调查得出的数据,整个安徽省各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借用的民间资金债务总规模约有3亿元。企业退出后,存在严峻的还款压力。一些企业经营者为了分担风险,将后进的资金作为股东引入。
股东避免投资损失,正在最后一波加大马力生产。对此,广德县安监局一位政府工作人员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他现在最担心的问题,是如何杜绝花炮厂在复产后出现重大安全事故。
损失谁来买单?
安徽省政府的文件要求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在2014年12月31日前全部退出,安徽省为此给予每家8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
但具体到芜湖市、六安市、广德县和宿松县等地,由于政府财力不同等原因,在如何处理退出企业补偿方案上各有不同。
根据《舒城县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整体退出工作实施方案》,补助标准为“对按要求完成退出,且在退出期间没有违法违规生产行为和安全生产事故,并经省、市验收合格的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每家总计补助180万元,对未按期按要求退出的,不予补助”。
此外,针对在2014年10月31日前签订退出协议并按划定范围主动拆除主要生产设施、设备的企业,舒城县给予一次性20万元的奖励。
“也不对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就全部一刀切只赔180万,找哪说理去?”舒城县另一位从业人员表示,舒城县8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最大投资超过亿元,最小的也有上千万,“当初要求提升鼓励我们投入,现在要退出却只赔180万元,这么大的损失怎么能全部让我们承担?”
舒城县安监局一位政府工作人员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承认,确定180万元的补偿标准,与舒城县本身的财力薄弱有关。
“还不是补偿标准的问题。”另一位广德的从业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一直按照政府说的照办,走到最后,政府突然告诉我们不玩了,这个就没法接受。”
“这里面的确存在政策上不连续的问题。”前述广德县安监局的工作人员表示,作为执行机构,他们必须执行省政府的文件,但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整体全部退出的决定,的确与之前制定的一些文件思路不相符,这让企业很难做,也让基层的政府在执行时很为难。(记者 郑升 实习记者 刘荣曌)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