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最大的制约瓶颈,是没有构建成一个富有活力、统一性、区域性的市场。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势下,三地产业转移承接的行动正在加快。
最近,河北从顶层设计、产业对接、城市布局等各方面进行了宏观部署,确定对接京津31项工作和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40个重点平台,并明确了功能和产业定位。
但是,本刊记者在北京、河北调研了解到,北京产业尤其制造业转移仍然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来自政府、企业和市场定位的束缚,让三地产业重新调整和布局面临诸多障碍。
清华大学规划系主任吴唯佳评价说,京津以往向周边河北县市转移产业力度不够,尤其是北京市,带动就业的主要是高端技术产业,应该下定决心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周边转移。
同时,河北存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能力落差。一是河北各地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缺乏全局性的科学谋划,二是河北省自身的产业承接能力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最大的制约瓶颈,是没有构建成一个富有活力、统一性、区域性的市场。“我们的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和迅速集结,我们的生产活动不能对接协作,更不能互补互助。”他说。
在对接中明确自身定位
京津冀概念既出,河北多地闻风而动,纷纷进京,跑部委进企业谈合作,寄望在京津产业外迁中占得先机,引发舆论持续热议,河北省一度召开内部会议,要求各县市不要盲目进京争抢项目,由省里统一协调。
对于这股热潮,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中共沧州市委常委、渤海新区管委会主任丁绣峰以为,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有所作为,地方首先应该理清在京津冀产业布局中自身的比较优势。“自己能干什么,或者干什么能够干成、干得比其他地方更好。”他说。
以渤海新区为例,港口优势无疑是吸引外来企业最响亮的招牌。黄骅港位于渤海湾穹顶处,是晋陕内蒙等资源富集区陆上运输距离最短的出海口,朔黄、邯黄两条铁路将之与上述资源区紧密相连。
而毗邻港口的大片盐碱滩涂成为渤海新区招揽京津大企业尤其是重工业项目的又一优势,渤海新区目前拥有超过200万亩未利用地,而且价格低于周边城市,被称之为京津产业转移的黄金宝地。
丁绣峰给本刊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充分展现了港口的这种区位优势。中铁装备材料有限公司是国内一家民营五百强企业,老厂区位于邯郸市,后来在渤海新区建设了新厂区,省去了设在内陆城市的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费用,其铁矿石从港口到新厂区的运输成本为每吨6元,比起到邯郸厂区每吨可节省运费110元,仅此一项,该公司每年就能省下约16亿元,成为去年河北省范围内唯一赢利的钢铁企业。
丁绣峰说:“如果说北京、天津是大饭店,我们就是小吃部,大饭店的菜做得可能更讲究,但是,小吃部也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就是要把自己的特殊优势充分激发出来。”
同样,北汽集团北京汽车制造厂40万辆整车外迁项目选择落户渤海新区,港口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董事会办公室主任陶德权对本刊记者说。北汽不仅面向国内,还有国外市场,目前,产品出口十几个国家。“渤海新区港口基础对于我们汽车出口,可以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他说。
丁绣峰以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一个地方要有所成就,不仅要看北京给我们什么,还要看我们能为北京服务什么。”
因此,受访专家以为,河北不仅仅应该把眼睛盯在京津,关注这两地的产业转移,还应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背景和契机,将目光放到京津冀以外的地区,着力将河北打造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
譬如,沧州中捷产业园区,今年就从福建引进一家大型石材加工企业,项目投资超过300亿元。该市发改委主任梁振刚告诉本刊记者,这家企业本来希望进军京津市场,我们获知消息后,经过反复沟通工作,利用和京津的区位交通以及港口等优势说服这一企业选择落户这里。
由此,该企业可以利用黄骅综合大港,从国外进口石材,在沧州建立大型集散地,通过陆路交通运往京津鲁晋等北方市场。“这样既实现和京津的产业互动,又承担桥头堡的功能,减轻了京津压力。”梁振刚说,“我们要利用这样的思路,将那些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希望打入京津市场的企业,吸引到我们这里来发展。”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