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货币当局和统计部门公布了一系列或“减少”或“回落”的宏观数据,让市场人士大跌眼镜。
当日,央行公布,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852亿元,不仅同比少增3145亿元,也达到2009年11月份以来的最低;社会融资规模为2731亿元,分别比6月和去年同期少1.69万亿元和5460亿元,并创下2008年10月以来最差。
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至7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以及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数据,同比增速均出现回落,这也是继4月之后,年内第二次出现内需和工业生产数据同时回落的情况。
在全面向好的6月份数据之后,面对7月这样的数据,市场迅速做出反应。13日盘中,A股应声下挫,上证综指一度从2230点急速走低至2214点,深证成指则从8028点走低至7956点。“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市场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
“季节性因素”的扰动作用被不少市场人士所提起并认可。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就7月份数据进行解读时就表示,7月金融数据的回落,与基数效应、今年6月“冲高”较多以及数据本身的季节性波动等有关。该发言人称,今年6月份新增贷款大幅冲高至1.08万亿元,7月的季节性回落就较去年更为明显。
历史上7月历来是“小月”,2004年、2005年7月贷款还曾出现过净下降。今年6、7两月合并来看,平均每月新增贷款仍有7000多亿元。单看7月,除人民币贷款少增外,主要是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涉及表外融资的项目明显减少,特别是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波动性较大,7月下降4160亿元。这主要与近期规范相关业务发展、金融机构加强风险控制有关。
但是,更多分析人士认为,季节性是原因之一,但如此巨大的降幅则无法完全用季节性规律进行解释,有效融资需求不足才是新增贷款骤降的主因,而这更反映了经济下行压力不减以及房地产市场风险正在积聚。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研究员杨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信贷风险有向更多行业和地区蔓延的趋势,所以银行业整体上在信贷投放上保持审慎态势。
与此同时,经营正常的企业投资意愿不强,所以贷款需求也在下降。“从当前的金融环境看,银行惜贷倾向明显,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反过来更加危害实体经济——银行资金供给不足,企业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上升,相关企业出现信用风险,甚至资金链断裂,银行坏账由此增加,从而出现恶性循环。”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也有分析师直言,前两个月新增贷款和社融应该是央行给国开行额度才冲上去的,银行实际上是在收缩,经济前景不妙,没有内生动力,微刺激能带来的经济反弹十分有限。
如此“难看”的7月份数据不仅“刺激”了市场,更给下一步的宏观货币政策增添几许变数。虽然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13日依旧重申货币政策“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并没有改变,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市场上全面降准、降息的预期正在悄然升温。
“虽然多次定向政策可能释放资金不亚于一次全面的政策,但是这给市场释放的信号则完全不同,现在市场微观主体的预期都不好,一次总量政策才可能能够改变市场的预期。”一位外资投行人士坦言。
温彬说,当前的定向货币政策不能完全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情况进一步低于预期,央行可能采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以增加银行的货币供给能力。而对于是否进一步降息,他则表示,这有待于对市场的进一步观察,若市场的有效需求继续减少,投资动力继续不足,则应该根据利率的杠杆作用采取降息的措施,引导投资者和消费者增加投资和消费。
但他也称,由于今年宏观数据的特点就是波动性较大,宏观政策的取向需要多观察、看长期趋势、审慎判断。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则表示,目前来看,进入8月上旬后,贷款基本上每天保持着300亿至500亿元的增量,预计未来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仍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已经确立,不过,摆在决策层面前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是,伴随着微刺激量的增加,货币宽松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将越来越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对记者说,尽管社会融资连年上涨,却难以对冲经济下滑。
显然,货币政策又一次走到十字路口:若是不放松宏观政策,今年的稳增长、促改革和保就业目标可能面临挑战;若放松货币政策,可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但结构调整可能半途而废,年初强调的“定力”何在?况且放出的流动性不一定顺畅流入实体企业,刺激政策也面临边际效用递减的现实。
人民银行13日表示,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既保持定力又主动作为,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增强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继续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促进经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那么,如何在“既保持定力又主动作为”中求得平衡?这将是央行面临的考卷。(经济参考报,记者 张莫 方烨,实习生 范文涛)
扩展阅读
宏观经济复苏面临三大悬念
7月宏观经济数据给经济复苏势头确立的市场预期泼了一盆冷水。分析人士认为,只要有政策托底护航,经济企稳、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应没有悬念,但要迎来真正的复苏依然存在三大悬念:房地产下行压力何时见底?基建投资能对冲多久?经济自身的复苏动能何时真正启动?
对于未来经济走势,分析人士认为,从房地产周期和经济周期看,明年经济或迎来更大下行压力。
经济走稳尚待巩固
7月投资、消费、工业增加值等数据均不太乐观。分析人士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稳增长的政策效用边际递减,当前经济高度依靠政策托底,一旦宽松力度减弱,实体经济复苏就会出现瓶颈。
1-7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5949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增速比1-6月回落0.3个百分点。三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制造业投资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至14.6%;基建投资增长22.61%,与上月基本持平;房地产投资继续下滑0.4个百分点至13.7%。
民生证券债券研究员赵丽娜表示,用来对冲地产投资增速下滑的基建投资略显疲态,这与7月财政支出力度减弱和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下滑有关。
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资金到位情况不佳对于稳增长形成掣肘。1-7月,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292734亿元,同比增长12.9%,增速比1-6月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长11.2%,增速比1-6月份回落4.3个百分点;国内贷款增长12.7%,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自筹资金增长16.6%,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利用外资下降9.7%,降幅扩大1.4个百分点;其他资金下降2.1%,降幅扩大0.3个百分点。
消费方面,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7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2%,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汽车消费的增速下滑较明显,7月仅有8.1%,而1-7月为10.1%。分析人士认为,消费走势总体平稳,汽车消费增速下滑可能主要是受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影响,但长期看租车需求将会增加,对于汽车市场的影响应当为中性。
从工业增加值数据看,总需求仍显疲弱。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9%、环比增0.68%,分别较6月回落0.2和0.09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去年基数较高,而经济复苏缓慢、总需求不旺,工业经济环比动能有所减弱。
政策腾挪仍有较大空间
分析人士认为,从金融数据看,货币没有进一步放水,未来稳增长不能寄希望于货币政策全面宽松,否则调结构步伐将会放缓。面对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并非无计可施,政策腾挪的空间依然较大,尤其是逆周期财政政策有望适时发力。
对于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有观点称,房地产下行周期性还远未结束,对经济的影响不容低估。中信建投报告显示,本次房地产调整的深度将远超过2008年与2011年,不难想象GDP增速跌破2009年1季度创下的6.6%低点将是一种必然,而当时国际金融风暴对我国出口的冲击尚不明显。
分析人士认为,城镇化过程远未结束,大量人口进城带来的新房需求不要低估,只要户籍、土地、财税等改革顺利推进,巨大的城镇化潜力将会释放出来。
申万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预计未来房地产需求增速将下降至3%附近,新开工面积的增长中枢将维持在0%左右,投资增长中枢将回落至8%左右。
分析人士称,尽管从投资、消费、工业增加值等数据看,经济走势是否企稳又开始出现疑问,但也不要怀疑对于政府稳增长的能力,政策进一步发力的空间依然较大。实际上,只有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才能真正进行调结构。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学智表示,经济企稳向好的趋势并没有完全破坏,从PMI等先行指标看,经济走势在向好,物价、外贸数据也在好转。预计未来随着政策的进一步发力,基建投资将有效对冲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下半年,财政政策逆周期发力有较大空间,政府工作报告安排的1.35万亿财政赤字尚未真正使用。
明年经济或迎更大压力
对于未来经济走势,分析人士认为,三季度经济仍有下行压力,但预计政策将保持宽松,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无忧,这意味着全年经济可能呈现N型走势,但更大压力在2015年。
中信建投报告称,中国当前仍然是第二库存周期的上升期,但已接近尾声。自2012年8月以来,中国的第二库存周期开始复苏,从2014年四季度开始,经济向下波动风险加大,接下来有可能要经历18个月左右的第二库存下降期。
分析人士认为,经济增长不能总靠稳增长,政策托底越频繁说明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越弱。随着地产周期大拐点的到来,七上八下的增长区间可能将被击破。据测算,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中有约33%与房地产行业直接和间接相关,从而贡献了GDP的16%。这意味着如果其它因素保持不变,房地产投资下降10%的话,固定资产投资和GDP的增速将可能分别下降3.3和1.6个百分点。(中国证券报,记者 顾鑫)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