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深度 > 正文

反“四风”不能用“形式”反“形式”

2014-06-23 08:27 来源:半月谈网

  反“四风”不能用“形式”反“形式”

  反“四风”不能用“形式”反“形式”

  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国深入展开。中央要求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把改进作风成效落到实处,真正让老百姓受益。然而,半月谈记者在基层调研时发现,一些地方打着学习交流名义,吃喝接待有所抬头。此外,闭门造车写材料、自我批评虚多实少等现象较为突出。

  一天接待10批参观,公款吃喝暗藏其中

  在东部某市,一些历史文化场馆挂牌成为教育实践活动教学点,各地前来交流学习的党政团体络绎不绝。当地一纪念馆馆长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前来参观学习的外地党政团体日益增多,平均每天接待10批次左右。

  “除了安排参观、讲座等课程,吃喝接待也必不可少。”一位负责接待的干部说,普通学员大都安排自助餐,但一些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大都要安排专门宴请。不仅标准不低,当地领导也要到场作陪。“为安全起见,一般安排在部门内部食堂。”

  “上有中央禁令,下有百姓监督,赤裸裸的吃喝基本没有了,要吃也要借着开会、活动的名义。最近,各类教育实践活动明显增多,相应的财政开支也在增加。”一乡镇干部透露,活动之余,有的前来学习的团体还会安排一些旅游项目。

  除了借工作名义吃喝,一些会务活动中也存在巨大公款浪费。多位基层干部反映,以会务活动中的一次性消耗品为例,一个双面座签市场价为4元,按参与人员100人计算,仅座签就需花费400元,加上矿泉水、交通等费用,一个中等规模的会议至少要花费数千元,有的动辄上万元。“这些费用很隐蔽,一般人很难发现其中存在浪费。”

  “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蔡霞表示,八项规定出台一年多来,党风政风有所好转,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下一步,各级政府还应保持高压态势,推动反“四风”向深度和广度扩展。

  闭门造车、蜻蜓点水,基层干部咋成“群众”

  抄袭,这个曾经只是学生应付老师的做法,如今却是一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惯用招数。“上级文件摘一段,领导讲话抄两句,先谈认识,后说体会,实际内容蜻蜓点水”;“强调重要性,突出必要性,昭示紧迫性,回避问题性”……一些基层干部为应付上级检查,纷纷总结出教育实践活动的发言诀窍。

  在一些地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根本“看不到”群众。有基层干部反映,一些领导即使下到田间地头、厂矿工地,见到的所谓群众也多是基层干部,很少能和一线的普通工人、农民对话。

  记者参加一个县举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座谈会,参会的三个“群众代表”,一个是大学生村官,两个是退休老干部。工作人员坦言:“原打算邀请一些普通市民代表,但有领导担心,万一‘真群众’反映了棘手的问题,让领导下不来台,该怎么应对?”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吴亦明认为,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主要在省以下各级机关及其直属单位和基层组织开展,理应更接地气。之所以出现一些脱离群众的现象,根本原因还是一些领导干部没有真正把群众放在重要位置。“教育实践活动应该坚持开门搞活动,确保每个环节、每项工作都让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请群众评判。”

  自我批评“虚多实少”,避重就轻少“辣味”

  东部一个县委书记坦言,当前基层干部的反思能力和自省意识亟待提高。在调研中,一些干部谈集体多,谈个人少;谈优点多,谈缺点少;谈过往多,谈现在少。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是此次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但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查找问题避重就轻、自我批评虚多实少等现象较突出。

  一位科级干部告诉记者,单位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表态要和每位一线职工谈话,且要求必须给领导本人或班子成员提意见。如何既提意见又不得罪领导,这让大家犯了愁。

  “也许领导是真心想听取意见,但长期惯性让大家不敢提。最后,有的批评虚晃一枪,有的干脆把领导的优点硬说成缺点,还有的先自我批评,再表态要做好本职工作。”这位干部说。

  一些基层干部搜集了本单位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给领导提的批评意见,主要包括:不注意身体,经常加班;不关心家人,以单位为家;处事不公,对自己严、对他人宽;架子太大,从不在基层吃饭;不注意个人形象,总是操心工作上的事……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滨认为,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面广量大,必须以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坚决反“四风”,让媒体和群众广泛参与监督,倒逼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务求实效。

  反“四风”须防止用“形式”反“形式”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到兰考调研指导后强调,改进作风要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能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影响活动健康发展。要采取有效措施,举一反三,防止和避免活动走形变味、做成夹生饭。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搞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解决问题的成效,改进作风的程度。但一些地方和单位热衷于编“一二三四五”,文章材料搞一大堆,实际效果看不到。往往某项具体工作还没做完,口号已经喊得山响,而喊出的口号未必有结果。

  查找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但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有些党员干部报告虽听了、笔记虽记了,却没有入脑入心,更没有触及自身问题;有的满足于发征求意见表、开座谈会,对征求到的意见却不分析、不梳理;有的满足于与群众握握手、拍拍照,却没有认真听取群众心声。

  “问题的苗头不容忽视,问题的根源更值得重视。”吴亦明分析,一些地方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热衷搞形式,究其根源,是一些干部没有把自己摆进去,不愿深刻反省。有的干部敷衍了事、觉得差不多就行,还有的认为在第一批活动中跟着学过了、问题改过了,主观上不想“实打实”、客观上不愿“硬碰硬”。

  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出效果,关键在务实。一些专家和基层干部认为,只有力戒形式主义、力戒搞花架子、力戒表面文章,才能真正使党员干部摆正自己的位置,提高服务群众的工作质量,确保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达到预期,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记者 凌军辉)

责编:李宜馨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