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能否为外储“消肿”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3.95万亿美元,预计这一数字到今年年底突破4万亿美元已无悬念。而在2006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才刚刚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7年间,外汇储备增长了近3倍。
今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非洲访问时说道:“对外贸易不平衡状态损害了中国的宏观经济,巨额的外汇储备已经是我们沉重负担。因为外汇储备将变成本国的基础货币,长期来看会导致通货膨胀。”
外汇储备是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外国可兑换货币及其他短期金融资产,它是当前国际储备中最重要、最活跃的部分。
中国的外汇储备从1990年突破百亿美元大关以后,外汇储备每上一个台阶,都在理论界引发争论。这一次,外汇储备是多是少、是福是祸的争论,不再是从学界与市场上传出,而是来自国家领导人的表态。
总理如此明确地谈外汇储备的利弊,并对外汇储备进行定性判断极其少见。此后,理论界开始猜测中国的外汇政策会不会发生一些改变。但无论如何,巨额外汇储备已成为中国负担,如何“消肿”以避免诱发更大经济风险已是当务之急。
全球三分之一外储都在中国
曾几何时,我国曾是外汇短缺的国家。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外汇储备大多数年份都在2亿美元以下,最多时不到10亿美元。改革开放后外汇储备规模呈现跳跃式上升,分别于1990年、1996年、2006年突破百亿、千亿和万亿美元大关。
谢太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十几年前曾公派留学法国,当时他带回了一些法郎和美元,用作投资以保值增值。
2005年人民币开始步入升值通道,他毫不犹豫将手中的法郎和美元全部兑换成了人民币。作为资深金融界专家,他深谙货币保值增值的要诀。其实,不仅是业内人士,当人民币进入升值通道,连普通老百姓都不愿再持有外汇,都一股脑儿卖给了国家银行。
这样做的结果,是直接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短期内巨额增长的因素之一。从2005年人民币开始升值至今,10年间,中国经历了从“藏汇于民”到“藏汇于国”嬗变,仍继续稳坐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国家的交椅。目前近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占全世界外储总量的1/3,比世界第二的日本要高出2.85万亿美元。
据介绍,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中币种结构比重为美元65%、欧元26%、英镑5%、日元3%左右,与全球情况基本一致。导致中国巨额外汇储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贵州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元龙向记者表示,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持续顺差,是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持续高增长的主要原因。
在谢太峰看来,外汇储备增加就是人民币渐进式升值的后果。谢太峰告诉记者,有多少外汇储备,中央银行就要投放等额的货币,这是中国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的重要因素。“这样必然造成国内货币投放量的增加,造成了潜在的通货膨胀的压力。”
今年3月底,中国的广义货币(M2)余额为116.07万亿元,相比国际而言,中国已经是最大的货币发行国。美国的M2(广义货币)折合成人民币才70万亿左右。
“本来我国的人民币升值是为了抑制国内通货膨胀,但是渐进式升值的结果最后却造成了潜在的通货膨胀的压力。”谢太峰说,除了通胀,也将导致资产泡沫、主权风险等。
中国外汇储备持续高增长以及高于常规水平的规模,孕育着巨大的风险,尤其是美元贬值已造成我国外储资产缩水。
据王元龙介绍,中国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海外高信用等级的美国政府债券、国际金融组织债券、政府机构债券和公司债券等金融资产。外储构成中,美元资产占比大,美国国债是外储重要的投资对象。
但是,近年来,美国政府一直通过量化宽松政策,让美元贬值,从而达到稀释巨额债务的目的,变相是将部分债务让中国来承担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认为,不停地堆积外汇,等于将我们用宝贵的资源换回的资金低成本地交给外国使用。这无疑是极其惨重的损失。
“过高的外汇储备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负担,成为影响经济稳定运行的定时炸弹。”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刘澄向记者表示,“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制度创新,拓宽外汇储备的使用与投放路径以获得合理的增值。”王元龙也认为,当务之急是调整中国外汇储备政策、控制外汇储备规模。
外储规模控制在1万亿才合适?
关于外汇储备规模多少为宜,迄今为止尚无定论。记者从官方渠道了解到,“我国的外汇储备在‘少’的方面有统计标准,即当年的进口要能支付当年到期的短期外债;但是多少为‘多’,是没有标准的。”
也因如此,长期以来,许多学者主张外汇储备越多越好。“国际上通常将外汇储备支持外贸进口的时间作为衡量外汇储备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最低外汇储备额不能少于3个月进口需要量,并以此作为警戒线。”王元龙向记者表示。
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远远高于上述指标。谢太峰认为,根据国情,中国外汇储备合理规模大体上应保持在1万亿美元的规模为宜。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关系到中国的金融安全,中国外汇储备持续高增长以及高于常规水平的规模孕育着巨大的风险,“消肿”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刻不容缓。
访谈嘉宾
贵州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王元龙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 谢太峰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刘澄
可利用外储促进国内企业“走出去”
王元龙:当务之急是需要将储备转化为投资、将资金转化为资本的新机制。可以考虑将外汇储备与国有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结合起来。如推进中国有竞争力的企业“走出去”;成立美元技术创新基金,支持国内企业加强与跨国大公司的技术合作和开发;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促使更多的人民币储蓄和外汇储备向资本市场流动;中国还要利用外汇储备增加石油等战略性物资的储备。
谢太峰:防止外国资金持续净流入,关键是要彻底打破人民币稳赚不赔这种预期。人民币越这样渐进式升值,大家都认为投资人民币稳赚不赔,老百姓也不愿意持有外汇,都卖给银行;投机资本通过贸易渠道和非贸易渠道进入中国,防不胜防。资本以这种方式流入的结果就是形成贸易顺差,使得外汇储备不减少反而增加。
刘澄:短期内,扩大国内急需商品的进口,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抑制外汇储备的增量。长期内,要通过扩大境外投资、人民币结算等手段,来逐步消化存量。
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外储方能“消肿”
王元龙:扩大进口是消化外储存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但从贸易政策和战略来看,中国长期实施出口激励型外贸战略,导致持续贸易盈余,致使外汇储备规模急剧扩大。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造成国际收支长期顺差的宏观经济相关政策和战略进行调整,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首先是构建外贸新战略,其次是转变出口增长方式,第三是调整进口政策,第四是调整吸引外资的政策。
谢太峰:扩大进口是应该的,但是要看进口什么东西。外储“消肿”关键还需转变国内经济增长方式。现在经济增长过多的是依靠投资拉动,投资过高就会造成产能过剩,而老百姓又没有钱消费。在经济发展方式没有完全转变的情况下,很难依靠增加进口来消肿外汇储备。因此从根本上减少外储,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要放弃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的模式,更多地依靠消费。
刘澄:扩大进口是消化外汇储备的一剂药方,但是有限制的。首先,进口规模要和国内的经济规模相对应,在国内消费普遍不旺的背景下,进口规模很难有较大规模的扩大。其次,进口的数量还受进口国约束。凡是中国急需的高新技术产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设置了种种限制,导致这方面的需求无法得到释放。
可成立专业公司代替央行购买外汇
王元龙:需要构建新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实际上是央行通过发行基础货币购买来的负债资产,基于这种状况,如果成立专业化外汇投资公司,由这个独立实体发行相应的人民币债券购买外汇储备,就能够防止这部分外汇直接变成基础货币,从而推高通货膨胀压力。此外,这一外汇投资公司在财务上与央行是彻底分开的,其外汇储备运用也应当坚持主要在海外使用的原则,这样就不会对国内经济造成压力。
刘澄:要增大对境外投资的规模,合理引导外汇储备投资到国计民生急需的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提升产业安全度,同时,逐步推行资本项目的可兑换、人民币结算,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范围,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以达到逐步屏蔽与稀释外汇风险的目的。当然,最根本的根除外汇储备的风险,就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记者 王红茹)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