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要自学,爸爸去哪里了
尹建莉建议,在家庭教育备受重视的今天,妈妈们不能安于现状,而是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也许有人会问:我妈没有多少文化,不是也把我养大了吗?但时代不同了,家长们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加强主动教育的意识很有必要。”她认为,学习途径有三:一是看书。多看教育类书籍,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二是多向周围优秀的家长学习。尤其是那些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在各方面都表现突出的家长,请教家教之道;三是反思自己和孩子的相处方式、相处问题。
教育全在细节中,大的目标及理论大家都知道得差不多,关键是细节的处理水平。当遇到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要指责孩子,而应该反问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过于粗糙、是否过于简单,从而不断修正,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拼妈”时代,另一个令妈妈们颇有些无奈甚至“怨气”的问题是,“为什么凡是孩子教育,什么事儿都落在我头上”?与此同时,孩子缺少“阳刚之气”的议论近来引起社会关注。多位教育界人士认为,要为孩子打造一个性别平衡的成长环境,不仅需要更多男性教师的加入,还需要孩子的父亲更多参与孩子成长过程。
“男主外”是一种传统说法,目前在绝大部分家庭中,母亲承担着孩子教育的主要职责。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极端案例中,父亲在孩子教育中参与度低甚至“缺席”也是酿成悲剧的“隐形”原因。
2012年浙江金华曾发生过一起高校女教师因为孩子不肯起床吃早饭,失手掐死了13岁孩子的惨剧。此前,这位母亲把儿子作为生活全部重心——上好闹钟每隔两小时给孩子盖一次被子;每天数着孩子打了几声喷嚏;很少让孩子跟外面接触,怕感染细菌生病……
“孩子教育是家庭共同的责任,尤其在幼儿和儿童性格的形成期,既需要男性的阳刚也需要女性的柔和。父亲不能在子女教育中缺失,应和母亲共同承担起子女教育的任务。”杭州市上城区教育督导与评价中心副主任马海燕说。
有研究表明,男性的“粗线条”管理有利于孩子的独立成长。杭州大关小学校长金英此前在另一所学校任校长时,曾倡议建立“爸爸俱乐部”,即学校专门请爸爸来开家长会,参加各种亲子活动。没想到这一尝试效果很不错,还申请到省级课题。
金英说:“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母亲的典型反应是马上发作,但此时说的话做的事未必是理智和有效的。有妈妈说她发现问题就打孩子,打完又后悔。而父亲比较‘懒’,或者不计较,看会儿报纸就忘了,从结果看,孩子因此有了更为宽松的成长环境。”
心理咨询师方婷表示,从心理学角度谈,一般家庭中,父亲决定孩子的心理健康,母亲决定孩子的道德水平,二者缺一不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父母间融洽的关系和有商有量、共同关注孩子的目光。(记者 余靖静 朱青)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