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国际班”真的那么“高大上”?
目前,国内不少高中正值自主招生季节,以“中外合办”“出国留学”为名义的高中“国际班”备受学生和家长青睐,但收费高昂、课程设置混乱、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也引发家长担忧。“中外结合”的高中“国际班”是否真的“国际化”“高端化”了?半月谈记者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进行了调查。
“国际班”招生火爆
近年来,部分大中城市的高中开办了“出国班”“国际合作班”“国际课程班”等教学项目,打着“中外合作办学”“世界名校录取”等招牌吸引学生和家长,甚至有不少公办高中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上海师范大学一项调查显示,据不完全统计,各地高中引入的国际课程有20多种,近300所学校正在开设各类“国际班”,广东、江苏等地更出现一个学校开设若干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情况。
武汉市共有武汉六中、铁中、育才高中、武汉外国语学校等12所高中开设“国际班”,比例约占湖北省重点高中总数的三分之一。武汉外国语学校校长李鸿朗介绍,该校“国际班”每年计划录取不超过40人,但前来报名的就有300多人。
“国际班”招生火爆,主要原因是家长看重其能“直升”海外高校的机会。家住武汉汉口的李女士准备送儿子读武汉六中的“国际班”。她对记者说,学校针对高二、高三学生开设美国大学直升课程,她儿子读“国际班”不用参加国内高考,就可直接到海外留学。
在采访中,一些家长认为,若能保证优质的教学质量,高额学费也可以接受。记者登录上海市示范性中学进才中学国际部网站发现,该校高中英文部一年学费7.6万元;而南宁、郑州等地的“国际班”收费每年至少在5万元以上。除此之外,国外教材的费用也高达数千元。
虽然“国际班”学费高昂,但挡不住部分家庭的报读热情。“读这个班就是为了让孩子不再受国内高考的煎熬,进而能够出国留学。”一名学生家长称。
乱象丛生凸显审批监管漏洞
记者发现,一些“国际班”受利益驱动,在招生、收费、颁证方面均存在违规行为;而主管部门也存在审批把关不严、监管缺失等问题,造成“国际班”办学质量良莠不齐。
一是高额收费,无统一标准。一些家长反映,“国际班”的教学质量尚未“国际化”,学费首先“国际化”了,而且学费标准不一,额外代收项目繁多。
2012年,国内一家知名英语培训机构开办了国际高中。学生小新的父亲告诉记者,小新每年的学费、食宿费用9万元,学校组织参加“联合国青年大会”和参观世界银行的游学活动费用3.98万元,参与采访亚运会团费7000元,有美国“高考”之称的SAT(学术能力评估考试)考前培训、预计三次赴香港考试等费用也需数万元。虽然考前培训、申请学校等服务费用独立于学费之外,学生可以自选,但很多家长表示,为了孩子成功出国,这些项目“一个都不能少”。
对此,一些高中负责人称,由于各地“国际班”开设课程、培养方式不同,收费标准自然不一,教育部门对这方面的收费也没有明文规定。而部分公办高中负责人则表示,由于经费紧缺,办“国际班”来钱很快,因此大家都纷纷扑上来争这块“蛋糕”。
某地教育局一名人士告诉记者,公办高中开办“国际班”需经省级教育部门批准,但一些获批准招生的高中在“国际班”招生、收费、证书颁发等方面存在违规之处。据武汉一名高中负责人介绍,目前高中“国际班”未经批准私自招生或未按照招生计划招生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是课程设置混乱,师资水平参差不齐。进了“国际班”,是否就能享受国际化的教育了呢?学生家长普遍反映,由于缺乏统一监管,加上课程设置多元化,目前高中“国际班”与现行普通高中教育模式迥异。小新所在的国际高中开设了9门会考课程,相关学习贯穿高一、高二阶段,与托福、SAT等考试课程穿插进行。
“孩子是国际高中的第一届学生,感觉学校在课程计划、时间安排方面没有经验,学什么没有提前安排,弄得孩子手忙脚乱。”小新的父亲说。还有一些学生家长反映,这所国际高中的部分语言老师并不是全职的,而是兼职,学生上课的时间也得根据老师的时间来确定。上海市教委去年曾公开表示,部分未经审批的“国际班”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较为突出。
三是留学中介机构渗透公办学校,催生留学产业乱象。一些学校抓住学生家长的“崇洋”心理,与留学中介合作,违规办学,成为中介机构的“广告牌”;或与国外“野鸡大学”联办,成了“野鸡大学”的招生办。2012年,苏州市一所公办重点中学就曾因涉嫌违规办学被媒体曝光,原因是其开办“德威国际高中项目”并非与英国著名的德威学院合作,只是由一家名为“德威”的民办培训机构提供教学场所,实际上并不承担教学运营工作。
审批监管环节亟待加强
一些专家表示,从客观上看,正规的“国际班”在加快教育国际化,满足学生多样化升学需求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对收费缺少规范、师资和课程质量不高、无资质办学等问题必须加强规范和审批监管。
首先,应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法律法规和准入年检制度。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应政策性文件,明确普通中学能否举办“国际班”,并建立监管体系,对成本核算、学费收取、招生流程、证书颁发等都进行明确规定。
同时,建立年检制度等监管办学质量的长效机制。上海市将组建“上海市普通高中试点开设国际课程项目推进小组”,负责试点学校的立项评审和年检,并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
其次,探索切实可行的“国际班”课程设置。针对一些“国际班”大量开设英语相关课程和国外考试培训课程、忽视传统中学课程的情况,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唐盛昌表示,“国际班”引进的国外课程基本要求应与普通高中生教育教学要求相当,课程内容不能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与我国主流价值观相冲突的内容必须进行相应处理后方可使用。同时,办学者需对国际课程应用实践进行研究与探索,加以创造性地变革和运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设相应课程。
第三,继续加快公办高中师资力量配备,防止教育资源失衡。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范先佐认为,虽然高中阶段不属于义务教育,但也要兼顾教育公平。目前部分“国际班”有师资力量集中的倾向,应引导师资力量合理配置,不能把所有优秀教师、优质资源压倒性地投入到“国际班”上,影响其他方面的教学质量。(记者 夏冠男 丁静 廖君 冯国栋 张莺 俞菀)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