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瞧见那些过于虚无的概念产品,我不免联想到英剧《黑镜子》里讽刺高科技的桥段——即使我们用虚拟屏实现了游戏、聊天、视频、人工智能对话等等,暂时摆脱了无聊和空虚,但当人心人性裸露,人类还是会悲伤啜泣。
网上有个段子,对于现代人上床睡觉的定义:从电脑变成手机。
我暗自对号入座,发现自己真是这样。好不容易合上了电脑,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和工作,伸个懒腰爬上温暖的床,却又拿出手机,把朋友圈或是微博消息挨个儿刷一遍。钟表滴滴答答地转动着,一晃已是第二天。
手机、电脑、电视、平板、照相机……除了睡觉、吃饭、上厕所,现代人几乎无时无刻不面对着屏幕。哦不,有些人吃饭和上厕所也不例外。
在德国召开的一场数码科技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共有18.3亿部智能手机,每位手机用户平均每天查看150次手机。换言之,除了休息时间外,每人平均每6分钟查看一次手机。你“达标”了吗?你能忍住多久不看手机?你能想象手机不在身边的日子吗?生活仿佛就是从一个屏幕切换到另一个屏幕,周而复始但仍乐此不疲。从公交到地铁,从商场到学校,满眼的屏幕都在宣告:现代人已经沦为了“屏幕之奴”!
伴孩子成长
作为自制力有待提高的一员,我似乎从小就被各种亮光的屏幕吸引着。
一项调查显示,4岁至6岁的城市儿童中有一半以上都会玩平板电脑,而将近八成的未成年人使用移动终端上网。人类对屏幕的依赖已经出现了低龄化现象,难怪专家们担心:现在的孩子会成为不折不扣的“屏幕一代”。
小时候除了学习和玩,最大的消遣方式莫过于看电视。无奈爸妈管得严,遥控器还没抱热,就被“勒令”看书去。怀着越得不到就越想得到的心情,相信大多数人童年都会干这样的事情——偷看电视。
随着爸妈车子发动机的声音逐渐远去,我便开始了行动。先是默默记下遥控器摆放的位置,然后记下打开电视后的频道,最后,就是让人激动的看电视环节了。不过看电视的时候也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随时留意门外的风吹草动,以防“敌军”随时围剿。一旦听到了门外有一丝动静,我便立刻调好频道关闭电视,然后火速将遥控器放置原位。当发现是虚惊一场时,总会暗自窃喜,然后重复之前的动作。
多年后在网上发现一个有趣的帖子,都是网友们小时候偷看电视时给电视降温的奇招,钻研程度都赶上物理学家了。回想当年,我竟然用扇子给电视机降温,现在想来,真是哭笑不得。
那时还有我们这一代人记忆中不可被取代的任天堂和小霸王,每回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屁股一坐就盯着屏幕几个小时,中间厕所都不带上的,先把魂斗罗超级玛丽通关一遍再说。
再大一点出现了“电子宠物”,这玩意风靡的时候每个小学生脖子上挂的都不是钥匙,而是小小的黑白方屏,课间休息的首要任务就是给它们“喂食”、“喝水”、“安排锻炼”。其实就几个简单的按键,但正是这样一块小小的屏幕让稚嫩的心灵初尝照顾“他人”的喜悦和满足。
后来有了PSP、PS2这些先进的掌上屏,功能也超越了游戏机的范畴。再后来电脑走入家庭,曾几何时一度以为这一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
多年来,放学后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就这样被玩电脑无情地占去。清楚地记得读五年级时有天放学后跑到同学家里玩电脑游戏,正尽兴时他爸爸突然回来了,我同学慌乱之中直接拔掉了电源,结果他爸走到房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手放在机箱上……
上中学后终于有了人生的第一部手机,发短信变成了所有交流方式中最盛行的一招,也慢慢在公交上练就了一只手握拉环一只手飞快打字的本领。
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催生了学生群体中“低头族”的涌现。大学那会儿除了“抬头PPT”,就是“低头玩手机”。平板电脑出现前,一些人期末复习时甚至把电脑抱进教室一页一页地翻讲义。不过,更牛气的人从来都不怎么听课,他们总是于某个角落沉浸在Kindle的小说世界里。
可怕的习惯
有了大屏手机和平板,父母再也不用担心我回家和他们抢电视了!一家人坐在一起,却各自看各自手中的屏幕。电视机里的演员们再怎样声嘶力竭,我们都漠不关心,大家都低头默默刷屏。
这样的情形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某一天,老爸去看眼科医生,在被告知用眼过度后,集体窝沙发的情况才有所好转。
但现在,爸妈他们现在从网上看到了什么重要新闻或搞笑段子有时都懒得张口说,直接一个链接发到我的微信里——于是多年来隔段时间给家里打个电话的习惯也就自然而然地演变为微信里一条条来往的语音消息。
要知道,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彻底改掉。
记得有年夏天,打包行李去希腊旅游,住在一个公共露营的营地里,每次吃饭都和朋友一起去营地的餐厅就餐。餐厅的WiFi信号较好,于是我们一行人每次吃完饭总会坐着蹭会儿网再离开,大家举着手机或iPad,默不作声地刷着网页,偶尔交流几声,但大部分时候都只是盯着大大小小的屏幕。
后来,几个露营的团队聚会,一个意大利人突然跟我说:每次在餐厅看到你们,总是拿着手机或iPad。当时的我感觉像是做错事被发现的小孩,有些尴尬,不知怎么跟她解释。而后来在与希腊本地人交流的过程中也发现,当地人都不太在乎是否使用智能手机,因为对他们来说,夏天的模式应该是:白天在海水里游泳,晚上和好友聚会。手机对他们来说不过是通讯工具而已。
而我们早就已经深陷各种大大小小的电子产品不能自拔,如果让我离开手机,离开电脑,我一定会像失去了空气般无法自由呼吸。虽然我不想承认,但事实却是:我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现代人,居然已经沦为了屏幕的奴隶。
少点又怎样?
如今要问人们打发时间的首选,肯定是玩手机呀!看到美景怎么办?掏手机拍照啊!可是,你的眼睛去哪儿了?你的脑子去哪儿了?你的心去哪儿了?
大大小小的屏幕早已超越各自单纯的游戏、通信、阅读功能,承担起个人社交、娱乐影音和获取资讯的全能利器。
谁都不能否认这些产品方便了人类的沟通交流,但它们是否也在阻隔人们之间的真情实感?其实这事儿见仁见智,关键看你火候拿捏得如何。
拿手机来说,不熟的人面前拿起手机左瞧瞧又看看,装得好可以巧妙化解尴尬;但在熟人面前频繁查看、明显分神恐怕就不会那么招人待见。
有人讽刺地说,现在的年轻人聚会就是换个地方玩儿手机;“零零后”排排坐就是平板联机打游戏……难怪网上有帖子出招:聚会前要统一没收手机。我看这办法挺好,不是很久没见面了么,好不容易当面聊聊,时间多宝贵,手机赶紧扔一边儿去!
而最近有媒体报道,一高校为了防止学生上课频繁“低头”,在每个教室的第一排座位都挂上了专门用来放手机的口袋,每个学生落座前都要乖乖地把手机放进标有自己姓名和学号的格子里。
养成“屏幕依赖”可不是件好事,坐久了容易长胖和近视,还有颈椎腰椎出问题的危险,而且对人们心理层面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觑。研究表明,长时间面对电视、电脑或手机屏幕可能会造成人们实际交往能力、社交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下降,加上接触到的信息大都以碎片化、快餐化的方式所呈现,这样一来对思考和判断能力也是一种极大的冲击。
今年两会上某媒体记者戴上了“高大上”的谷歌眼镜,成为新媒体时代引领全能型记者的风向标。放眼世界体坛,网球运动员德约科维奇也在个人社交网络上推广这种眼镜,试图将科技与运动完美结合。
但每每瞧见那些过于虚无的概念产品,我不免联想到英剧《黑镜子》里讽刺高科技的桥段——即使我们用虚拟屏实现了游戏、聊天、视频、人工智能对话等等,暂时摆脱了无聊和空虚,但当人心人性裸露,人类还是会悲伤啜泣。
为什么不能少看一点屏幕?回忆童年与小伙伴在外撒野打闹,我们拥有更多“真正的快乐”,整天刷手机、玩平板、打游戏难道就代表了时代的进步和现代人的思想和生活?如果可以,拿出你每天看屏幕时间的十分之一和周围实实在在的亲朋好友面对面交流一会儿呗,屏幕之外的世界同样精彩啊。(记者 应琛 习生尧遥、葛妍对本文亦有帮助)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