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引领对外开放新格局
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和全球的新一轮“深度交往”有了新的基石——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好、管理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并开展若干新的试点。”报告如此阐述。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中国海岸线的中点,上海自贸区则地处江海连接之处。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电力公司总经理冯军说,上海自贸区未来进一步创新开放模式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融资、借贷、直接发债成本会进一步降低,全球市场都会因此受益。
“开展若干新的试点”,给人以新的联想空间。商务部部长高虎城7日确认,包括广东等一些地区提出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申请,商务部已经与有关部门和相关省区市有密切的联系和沟通。
中国广袤的内陆空间和漫长的边境线,也同样是新的“窗口”所在。正如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的,“扩展内陆沿边开放,让广袤大地成为对外开放的热土。”
新丝绸之路:中国“全球视野”的新蓝图
“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进孟中印缅、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推出一批重大支撑项目,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新空间。”在代表委员们看来,从周边国家和地区出发,中国牵头、引导下的新一轮区域经济圈融合浪潮,无疑是全球经济实现更深层次融合的重要“抓手”。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以单向输出为主,21世纪我们要更强调双向互动和互利共赢。除了传统上的货物贸易之外,还应该包括整个产业链的合作和全面的文化交流。”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说,“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这也与我们国家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目标一致。”
从规则入手:中国的“全球互动”新举措
今年,中国再次成为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东道主。“APEC中国年主题为‘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中方将同其他成员一道,共同推动年底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取得积极务实、面向未来、惠及亚太的成果,为促进本地区共同发展、巩固和进一步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作贡献。”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说。
报告中提出,积极参与高标准自贸区建设,推进中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加快与韩国、澳大利亚、海湾合作委员会等自贸区谈判进程。全国政协委员石军表示,这些全球最发达的市场,已经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佳目的地之一。事实上,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范例已经向世界证明,与中国一起推动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就等于开启了互利共赢的大门。
报告还表示,推动服务贸易协定、政府采购协定、信息技术协定等谈判,加快环保、电子商务等新议题谈判。“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升级,这是中国为经济转型升级、扩大对外开放布下的新棋局。”全国政协委员郑惠强说,“从全国经贸总体布局看,我国要形成以技术贸易为主的上交会、主要面向货物贸易的广交会、开展服务贸易的京交会和以国际投资为主题的厦洽会相互呼应、互为补充的局面。”(记者 王攀 何欣荣 赖雨晨)
——生态环境地理学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加强三江源生态保护。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探索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报告还显示,去年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提前通水,中线一期主体工程如期完工。
三江源、南水北调,堪称中国地图上两大“水坐标”。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表示,三江源是“中华水塔”,南水北调工程关系亿万群众的生产生活,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
欲俟河清人寿几:时不我待唤治水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2013年提前通水。东线通水后,水质保障成为公众关注焦点。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说,江苏已经对沿途水质污染较重的河流进行整治、截引,关闭部分污染较重企业。从沿线14个监测断面来看,江苏境内沿途水质都能够综合达标,江苏省出境断面水质达到三类水质要求。
然而,总体而言,东线工程沿途流经的江湖水质并不容乐观。民建中央在今年两会前的调研发现,长期以来,人们在开发利用湖泊资源时,忽视了对湖泊的有效管理与保护,多数河道成为城市污水和工矿企业废水的排污通道,湖泊污染、围垦、过渡养殖等问题致使湖泊功能、生态环境和效益不断下降,地表水体污染严重。其中,南水北调山东段湖泊南四湖等就十分典型。
三江源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被誉为“中华水塔”。长期关注三江源的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秦大河表示,三江源地区出现环境恶化现象,主要是由两大原因导致:一是气候自然变暖导致环境变迁;第二个是当地牧民过度放牧。
不仅是南水北调工程和三江源地区。根据环保部2013年6月公布的《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长江、黄河、珠江等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0.2%。
在监测的60个湖泊(水库)中,富营养化状态的占25.0%。198个城市4929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较差-极差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57.3%。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何日共饮清江水?
“在我国,跨行政区流域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流域统筹协调不力的问题突出。而在流域管理中,因流域的整体性和人为行政区分割间的矛盾,使得地方政府在协调解决环境问题的博弈中,上下游地区之间难以合作。”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说。
张全认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流域管理体制机制是加强流域管理的关键。我国在流域管理方面也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如太湖流域的苏浙沪两省一市,依托长三角合作框架,已初步建立了合作机制,实行了统一的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有些地区探索了生态补偿机制,为流域环境管理制度的建立积累了有益经验。但是,这些做法仍仅限于某一方面或者局部地区,缺乏系统化和制度化,不能满足当前水环境管理的需要。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姚海同表示,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一些有关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的规划,但是从全流域来看还缺乏整体规划、统一协调和有效保护,以致长江流域河湖水质总体呈不断下降趋势,生态功能日益退化,水生态灾害日趋频繁。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一些城市的供水和饮用水安全日益受到威胁。”姚海同说,长江上游用水量持续增多,使得下游来水不断减少,造成下游饮用水源水质逐渐劣化,严重时甚至造成河口地区海水倒灌、咸潮入侵。近年来,咸潮入侵问题已经给上海2400万人口的饮用水安全带来显著影响。
问渠哪得清如许:“全流域管理”大势所趋
“抽刀断水水更流,水资源管理和环境治理注定不可能‘各管一段’。”张全认为,国外流域管理的成功经验表明,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综合管理,能够更好地发挥流域功能、保护环境。
目前,国外主要有两种流域管理模式,一种模式为综合管理模式,成立独立的流域管理局,负责整个流域的规划、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以美国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最为典型;另一种模式为流域管理委员会加流域管理机构模式,由流域管理委员会负责流域内重大事项的决策,流域管理局负责流域内的相关管理事务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典型的案例有澳大利亚墨累河流域委员会。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环保厅副厅长潘碧灵认为,要求流域各地区采取协调一致的环境保护行动,需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调节和平衡省市之间利益差异和利益冲突。他建议,尽快在流域上下游之间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记者 刘良恒 杨金志 朱国亮)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