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医改,用中国式的方法解决世界性的难题。
在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面临诸多难题。但总理的表态,掷地有声,信心满满,让各级政府、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对解决这个“世界性难题”充满期待。
2013年以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取得进展。据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介绍说,这主要表现在全民医保体系不断健全,报销比例和保障筹资水平都有新的提高,个人的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已经从2008年的40.4%下降到33%左右。同时,去年在全国第一批311个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和17个国家级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人民群众在医改中得到了实惠。
但是,李斌也表示,“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医药卫生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服务方面还存在着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也有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和难点还是要啃公立医院改革这块硬骨头。
难点之一在于破除“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这是推动公立医院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和重要抓手。目前的医疗服务价值体系不合理,特别是医疗服务劳务技术价格偏低,严重地背离了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容易造成不合理的医疗行为以及一些医院不合理的收入结构。许多医院都靠药品、耗材、检查获得主要的收入。
解决“以药补医”的问题,需要理顺医药价格,需要增加政府投入,也需要医院挖潜、节约成本,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玉村说,医疗卫生行业门槛高、风险大、工作苦,这些特点决定了医生应该是高收入群体。总理在报告中特别提到,要健全医务人员等适应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是对医务人员付出的认可。
李斌表示,广大医务人员是深化医改的主力军,一定要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今年要加快研究和制定适合行业特点的医务人员的薪酬制度。她同时表示,公立医院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单打一”,所以在进行这些重点改革的时候还要开展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等一些综合改革。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苗毅认为,当前,我国的医疗资源确实存在不足的问题,但同时也存在浪费的现象,只有建立分级医疗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各级医疗机构的作用,切实提高医疗体系的效率。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立这一体系,可以说真正抓到了医疗体制改革的脉门。
除了公立医院改革,社会办医也是深化医改、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去年9月份,国务院发布了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文件,相关部门也随之出台了一些具体规定和落实的办法,这些文件对社会办医的准入、审批、税收、价格、医保、定点,以及用地政策等,也都做了相应的规定。据介绍,2013年民营医院全国有1.13万家,比上年增加了1500多家。同样,在其他行业中民营企业面临的“玻璃门”、“弹簧门”等问题,也只有在不断深化改革中得到解决。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离不开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全民医保是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制度的一个基础。经过不懈努力,中国现在已经织起了一个覆盖13亿多人的基本医疗保障网,这在全世界也是规模最大的。下一步,“要不断的完善我们的医疗保障体系,要把这张网能够织得更密实、更牢靠”,李斌表示。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