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深度 > 正文

过年苦守的村庄沸腾了 游子们候鸟般准点回家

2014-02-22 09:38 来源:半月谈网

南宋村的元宵庙会热闹非凡。

南宋村的元宵庙会热闹非凡。

  拎着大包小包,擦着额头的汗水,望着越来越近的村庄,原本蹒跚的脚步一下轻快了。离别父母妻小又一年啦,南宋村的游子们,在春节这个节点上,像候鸟一样,准点回家了。

  江苏省兴化市中堡镇南宋村,2000多口人,常年有近一半的人在外打工。春节期间,打工者如一股股来自四面八方的暖流,持续不断地涌入这个清冷的村子,让村庄温暖了许多。春节前夕,半月谈记者再次来到南宋村,又待了5天4夜,见证一家家团聚的喜庆时刻,继续触摸留守村庄跳动的脉搏。

  一双脚板走天涯

  36岁的余宏伟在无锡一家装潢公司做瓦工,前几天刚到家。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做午饭,灶膛里噼噼啪啪的柴火烧得正旺,厨房里烟雾缭绕,透出一阵米饭的香甜味,爱人则在案台上给一条大青鱼破肚。

  端了张条凳,余宏伟和记者坐在阳光满满的天井里。很少接受采访,他显得有点拘谨,面部肌肉总在抽搐。“以前我是村里的小包工头,给别人盖房,但乡亲们经常拖欠工钱,又不好意思催得太急,所以就借钱给工友们发工资。”

  一两次还行,拖欠多了,余宏伟也吃不消。没办法,两年前他到无锡打工了。爱人也在公司里打杂,帮着抬抬东西、拌拌水泥之类的,两人月收入有万元左右。他说:“还是比在家里强,不用去操心拖欠工钱的事,就是牵挂家里的父母和孩子。”

  今年43岁的蒋顺阳,19岁就开始闯东北。那边泥瓦工少,工资高,他是跟县里建筑队一起去的。他说:“刚开始不习惯,零下三四十度,冻得人受不了。”后来,他又陆续在北京干了一年,在浙江干了三年,最后在吴江跟一个老板干,每月有六七千元收入。爱人和儿子随后也跟了过去,一家人租了房子住在一起,免去了思念之苦。

  每次回家,蒋顺阳总是穿得干干净净、体体面面,外人很难想象出他一身泥、满脸灰的瓦工形象。辗转各地,必然有很多故事,但他在每个城市都基本不外出消费。城市的精彩,他不懂。

  他说:“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没有双休日,不干活就没有工资啊。”仗着身强体壮,蒋顺阳一直努力挣钱。前年,他在南宋盖了栋楼,200平方米加装修共30万元。“这房子,是为儿子结婚准备的,爷爷奶奶在家帮我们照看着。”坐在一旁晒太阳的爷爷奶奶正微笑着看记者。

  同是在外打工,收入差距却不小;有的人,辛苦了一年还拿不到工钱。上次采访许永萍时,她就唠叨说干木匠的丈夫陈庆荣“命苦、不会挣钱”。陈庆荣前几天回家说挣了6万元但还没拿到手,只在家住了一晚,就又跑到南通讨工钱去了。

  “儿子大了,还等着攒钱给他盖房子结婚呢。”许永萍叹了口气。当记者递给她上次拍的照片时,满脸憔悴的她眼睛一下亮了起来,把照片拿在手里仔细端详着,每有邻居路过,就兴奋地向他们展示:“看,我女儿的照片。”

  阴历腊月廿五,在外打工的南宋人回来了一大半,还有一些人在路上。宋子娴的父母,要到年三十才能回来。6岁的宋子娴爱笑,两个浅浅的小酒窝特惹人爱。奶奶帮她扎了个羊角辫,走起路来晃来晃去。

  这些天,她几乎天天都在盼着父母回家。别家小朋友的父母都回来后,就不找她玩了,她很寂寞,只能独自在家看动画片。看了一会儿,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起身将在幼儿园获得的“好孩子”奖状贴在自己床头,说要给父母一个“惊喜”。

  子娴的父亲宋世建今年29岁,16岁就外出闯荡了。刚开始他跟着伯伯在嘉兴做沙石料生意,6年前在上海租了家25平方米的门面,做起了水产品批发生意。子娴的爷爷说,刚开始一周只能卖三四箱虾仁,一箱才赚10元钱。“慢慢走上正轨后,家里的生活才好转起来。”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