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深度 > 正文

揭秘邵逸夫:1年看700部电影 清晨起床练气功

2014-01-10 10:04 来源:时代周报

  1月7日,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贴出讣告,宣布该公司创始人之一邵逸夫爵士于当日清晨6时55分于家人陪伴下在家中安祥离世,享年107岁。

  六界震动,新华社、CCTV均以滚动式播出宣布了这位名人去世的消息,内地网民自发的行动则是各自在网上晒出星罗棋布于中国各地的逸夫楼。这些名叫逸夫楼的建筑多半位于各地的高校,它们分别是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艺术馆,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位出生于上海的宁波富商就开始捐助内地的教育,据说20年里他总共赞助过4888个校舍,合共捐出30多亿的善款。这种频率这种布局让几乎每一位受过大学教育的年轻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逸夫楼”,他们在这座楼里度过了自己最年轻的岁月,在这里相遇,在这里学习,在这里恋爱,在这里分离……他们以这种平实的方式纪念着这位莫名温馨、似曾相识的人,但其实他们并不了解他。

  邵逸夫是香港的一位富商,也是纵横香港影视界的巨鳄,很少人知道他的英文名字叫“RunRun”,邵氏电影里大大制片人名字落款是“RunRunChow”,这搞笑的“跑死人”的名字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是邵逸夫当OFFICEBOY的时候,老板常常押手叫他办事“Run!Run!”。另一种说法是他20多岁时跟三哥在南洋“走画”(放电影)时,抱着一盒盒菲林骑单车飞驰送去各大戏院,一天到晚“Run!Run!”跑出了这个名字,而他自己在上世纪70年代接受黄采访时,却给出了一个最平实的回答,他的本名“仁楞”,在南洋这两个字的英文发音就是“RunRun”,他后来出名了成功了,人家尊称他“SIRRunRun”,不过这歪打正着的名字也道出他这一辈生意人成功的秘决—他们总是在跑,而且永远跑在时代前面。

  作为一个家道中落的颜料商人的后裔,邵逸夫并无多少家荫可继承,他只有尽力地跑。十几岁就跑到上海当电影摄影师,1924年长兄邵仁杰成立天一影片公司,他中学没毕业就跑到公司帮哥哥的忙,18岁成为电影摄影师,拍过《珍珠塔》(上下集)、《西游记》,20来岁时又跑到新加坡,与三哥邵仁枚推出流动放映车,在星马南洋放片,从1928年开始,邵家三兄弟不断收购星马的戏院和游乐场,组成属于自己的院线和发行网络,10年间开设了110间电影院、9间游乐场和剧场。新加坡的事业做起来,1957年他又跑到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数年内把邵氏估做成香港最大的影业公司,旗下明星无数。本来一般人跑到此处就该享受生活了,但他像跑上了瘾,1967年又跑去和香港富商利孝和一同创办TVB,这举果然明智,上世纪70年代电影业式微,多少电影老板跳了楼,只有邵老板再创高峰,他的电视公司迄今仍是屹立香江不倒的电视巨无霸。在任何时代,这个“风一样的”男人似乎总有一种天生的职业直觉,这种直觉让他奔跑不休,纵横香港娱乐圈30余年,直到他去世前三年,他才卸任董事局主席,实现了他的人生格言,“我永不退休”。

  邵逸夫生活的这100多年(1907-2014),正是中国剧烈变化的百年,他是为数不多的始终跑在时代前列的男人,在惊涛骇浪里来去自如。除了过人的智慧,还有他过人的体力,70岁时还有40岁时的容貌,80几岁还能担任上市公司主席,快100岁还爱拉着港姐的小手:“你好白净”。有人说他一年要吃四支天价人参,但他公布他的秘诀只是练气功,1977年之后他每天清晨5时半起练功,气功令他“身子变得轻”,而且“吃得好睡得好有精神”。除了练气功,他几无嗜好,工作是他的人生乐趣,蔡澜回忆邵老板年轻时精力旺盛,每天只睡5小时,下午小睡一个钟,其余时间全都用来看电影。“最高纪录一日看过九部。”一年要看700多部电影,“我钟意做嘢,我一路做嘢,这样做人才有乐趣”。身体好,又勤力,他将自己的成功归之运气好:“成功,当然要努力苦干,要对自己的工作有兴趣,但是,运气都几重要!”更笃信风水,“相士说我发财是因为我是木型,瘦瘦高高像一枝木。”

  这个一辈子都在跑的人,一直跑到103岁。有趣的是,他跑来的钱大部分变成了一栋一栋遍布大陆动也不能动的“逸夫楼”。这些楼20年分布在内地的大城小市,替邵逸夫在每个受惠过他的人心中默默地立下一个无声的纪念碑。它们的存在用来证明,一个真正牛×的男人,一生都要跑,勤于跑,乐于跑,跑得比别人快,跑得比别人稳,更狠的是,你还要跑得比别人久,然而最高的境界不止于此,还要有散尽千金的勇气,因为这样你会跑得更轻松,跑得更愉悦,那是真正大丈夫的跑法,“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黄佟佟)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