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导盲犬基地训导员在训练导盲犬。导盲犬上台阶时,会停住身体挡在主人身前,提醒主人前方路况发生变化。张舒摄
大连导盲犬基地建成七年来,成功培训出导盲犬六十余只,平均每年训成导盲犬数量不足十只。导盲犬培训专业性强、时间长、耗资巨大。每只导盲犬的培训成本达十二万元,而犬的淘汰率却达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八十。与导盲犬“低产”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数众多的视障人士
“小Q是不是又叫了?”“米修,听话!”
12月12日,初冬的大连雪花纷飞。早上7点,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以下简称大连导盲犬基地)负责导盲犬和申领者共同训练的训导员王鑫已经开始了忙碌。她口中的小Q、米修,都是导盲犬的名字。
这是王鑫在大连导盲犬基地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从最初的导盲犬训导员到如今的共同训练负责人,她放弃了月薪过万的日资企业高管,选择了留在这里。然而,近乎固执的选择回赠给她的,却是连日常开支都无法满足的微薄工资。
“迷惘、困惑,在希望中坚持。”她在微信签名里这样写道。这也是坚守在大连导盲犬基地的工作人员的共同心声。
“低产”的导盲犬
大连导盲犬基地成立于2006年5月15日,经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批准,由大连医科大学和大连市残疾人联合会共同组建。
这是我国内地第一家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家能够在导盲犬的繁育、培训、应用等方面提供专业性指导的非营利性质的导盲犬培训机构。作为一家公益机构,基地培训出的导盲犬全部免费交付视障人士使用。
据基地工作人员梁佳介绍,近年来,包括南京等地也陆续出现了导盲犬训练基地,但这些基地主要负责警犬等其他工作犬的培训,导盲犬只是其中一类。专门培训导盲犬,且在中残联“挂牌”的,仅有大连导盲犬基地。
大连导盲犬基地建成7年来,成功培训出导盲犬60余只,平均每年训成导盲犬数量不足10只。
与这组数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人数众多的视障人士群体。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视障人士超过1600万人。比照国际导盲犬联盟规定的“1%以上视障人士使用导盲犬方可视为导盲犬得到普及”,中国导盲犬要达到“普及”程度,前路漫漫。
这一现状令大连市残联负责基地工作的张国勋叹息道:“光靠我们大连一家肯定是不够的。其他省市都要慢慢发展起来啊。”
导盲犬培训专业性强、时间长、耗资巨大。每只导盲犬的培训成本达12万元,而犬的淘汰率却达70%至80%。这意味着,在大连导盲犬基地,每挑选的100只幼犬里,只有20只至30只能成功服役。
大连导盲犬基地办公室主任王艳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从2010年年底开始,基地每训练成功一只导盲犬,大连财政便补贴6万元。剩下的6万元,则由基地自行解决。
“其实12万元是前几年的核算了,这两年物价涨得快,训成一只(导盲犬)基本要15万元。”王艳说,“除去政府的6万元补助,我们每只都要搭进去9万元钱”。她称,今年,除了政府补贴和社会捐助等,大连导盲犬基地仍有40多万元的资金缺口。
面对资金上的窘境,基地工作人员也开动脑筋,为基地开设了网店,销售钥匙扣、台历等纪念品,可一年的收益也仅有两万元左右。
法治周末记者查阅大连导盲犬基地收支报告发现:2007年6月到2008年5月,基地捐赠收入为35万元,亏损40万元;2009年年底,尽管捐款额将近130万元,仍亏损近10万元。2010年至今,虽有了固定的财政补助,可每年依然亏损数十万元。
据王艳称,在运行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很多时候都得靠大连导盲犬基地创始人王靖宇自掏腰包。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