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遭遇了4月份的霜冻,今年30万元的收入只是丰收年份130万元的零头,但武正全不以为然,对明年还是充满了信心。
武正全是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的种植大户,他的信心来自于国开行近日为他提供的100万贷款。武正全正准备购置几台单价高达15万元的除霜机,他说,现代农业已经成为了一个高技术高投入的项目,只有利用现代化的农业设备抵御天灾才能获得稳定的好收成。
但此前,武正全不计成本能借到的贷款从来没有超过10万元。
天水市种植苹果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和武正全一样,今年是天水市几万果农种植积极性最高的一年。而撬动天水市苹果产业的国开行贷款是由银监会在天水市挂职副市长的徐庆宏所引进。其挂职前是银监会监管四部处长。
徐庆宏是中央金融机构到甘肃挂职的61名干部之一。公开信息显示,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为了解决金融工作的人才稀缺问题,2012年10月23日,中央金融机构选派61名金融人才到甘肃挂职,挂职岗位涉及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府金融办、14个市 (州)、兰州新区和43个县(市、区),明确为分管金融工作的班子副职。挂职甘肃省副秘书长的吴显亭说,如何让甘肃脱贫致富就是中国梦的一个缩影。吴挂职前是央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
作为全国最为贫困的省份之一,在甘肃省挂职的61名金融干部在过去近一年的时间里,正利用自身的金融资源和金融知识撬动甘肃的经济,努力推动甘肃和全国一起在2020年之前进入小康,并寄希望这一金融试验具有全国意义。“有恒产者才有恒心。”挂职甘南藏族自治州副州长的刘小宇说,挂职干部除了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外,对稳定、民生和干部作风也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刘小宇所创立的甘南惠农贷款经验正有望推向全国的藏族自治州。刘挂职前是中国银行公司部总经理助理。
61个人的金融试验
由于国开行的贷款改变了整个天水市苹果种植产业的环境,武正全正呼吁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返乡。“以前贷款只能求爷爷告奶奶找农信社,贷款额度不超过10万,月息高达1分1厘4,贷款材料需要准备一大堆。”武正全说。
“不过我还是对农信社很有感情的,因为中农工建这些银行我压根就进不了门。”武正全说,国开行100万的贷款只用10天就放款了,利息是一年期的基准利率,由于今年歉收不赚钱,有了国开行的这笔贷款明年的投资就好办了。
武正全还告诉经济观察报:“农业正呈现高科技和重资本的趋势。一亩苹果地从种下去到挂果,四年时间投入要2万元,如果没有贷款支持很难扩大规模;如果今年4月份的时候有钱装上了15万一台的防霜机,今年就把防霜机的成本收回来了。”
这其中徐庆宏功不可没。徐挂职前任银监会四部处长,银监四部主要监管国开行。2013年5月底,挂职天水市副市长半年多的徐庆宏就带领国开行甘肃分行与天水市麦积区的苹果种植大户和合作社进行了接洽。从6月份开始,陆续有苹果种植大户和合作社分别获得了国开行的100万贷款。
天水市麦积区农业局的刘局长说,农业是甘肃省大部分人口的主业。现在甘肃农业的最大问题是缺乏人才,只有通过金融杠杆撬动农民工返乡才能恢复土地的造血功能。
在解决了资本的问题后,早年外出务工后来回家种植苹果的武正全希望更多的青壮年劳动力返乡解决人才的问题。天水产的花牛苹果是国内最好的苹果之一,几乎每家都有一二十亩地。武正全说,如果种上苹果,年景好的时候,每亩地的净收入能达到2万多元,就是年景不好,一亩地收入也能有两三千元。而且苹果价格稳步上升,最近几年每年都能涨几毛。在解决了初期投入资本的问题后,种苹果怎么都比背井离乡打工强。
天水市的两个获得了国开行贷款的合作社负责人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也都表示,今年将利用贷款资金扩大规模,整个天水市还有约三分之一的适合种植苹果的土地没有开发。
事实上,国开行的贷款还撬动了当地金融机构的活力。“信用社前几天找我贷款,有了国开行的贷款后我就不要了,信用社主动找我贷款这事真是破天荒。”天水市当地的一位合作社负责人说。
在徐庆宏利用国开行的贷款做苹果种植大户金融实验的同时,在离天水市约500公里的甘南州,挂职甘南州副州长的刘小宇正努力让双联惠农贷款覆盖到甘南州的11万农牧户。“甘南州的农牧户以前基本贷不到款,偶尔能带到款的也是作为紧急周转,额度在1万以下,5万元的贷款额度在历史上是没有的。现在有了5万元的贷款就可以让牧户启动生产,5万元可以买十几头牛和几十只羊,依靠这些就能养活一家人。同时,贷款还能撬动牧户本身储蓄的资本,激发生产的积极性,让贷款从以前的扶贫式输血向造血转变。”刘小宇说,双联惠农贷款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发放贷款之前,一头牛值4000元,现在已经到5000元了,隔壁市的领导打电话过来说,我们州把他们那边的牛都买走了。
徐庆宏和刘小宇只是61名干部中做出了部分成绩的两位,挂职兰州市委常委、副市长的杨学宁、挂职皋兰县副县长的黄椿等也为甘肃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不过,虽然挂职干部所做出的努力已经惠及了部分甘肃群众,但更多的甘肃人民还生活在贫困当中。“毕竟只有一年时间,前半年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调研。一年时间让甘肃省有质的改变是不现实的,但从局部量的改变看到了希望,有了这些希望坚持下去就能覆盖到更多的群众。”甘肃的一位本地干部说。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