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在宁夏银川市妇幼保健医院为患者取药。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继狂扫奶粉之后,药品正成为内地人去香港大宗消费的目标之一,而这一次的关键词除了“安全”,还有“便宜”。
记者发现,尤其是在香港出售的治疗癌症的药品比内地便宜许多,同一款药品两地的差价从一千多元人民币至一万元人民币不等,以一盒治疗乳腺癌的“赫赛汀”为例,内地售价为2.45万元人民币,在港则售1.84万元人民币,相差逾6000元。
差价很大
记者走访了多家香港本地药房,发现药房内顾客十之八九都是说普通话的内地客。“来我们这里买药的内地游客人数要远远高于香港本地人。”湾仔祥泰药房的店员告诉记者,内地人相信港牌品质,买的多是‘家庭药箱’常用到的药品,比如保健药品,治疗小儿感冒咳嗽的婴幼儿药品,此外,还有治疗癌症等严重疾病的特效药。除了中环、铜锣湾和尖沙咀等内地游客集中的区域,就连较少内地客到访的港岛西区也成为内地客的“购药天堂”。
来自北京的游客周先生买了很多药品,“好不容易来一次便多买点,也可以送给朋友。”他告诉记者,在香港卖药,除了香港药品品质有保障,还因为不少药的价格比内地的便宜。
记者调查发现,内地与香港药品差价最大的是进口特效药,有的药品差价甚至达到近万元人民币,除了“赫赛汀”以外,比如用于结直肠癌的“爱必妥”,内地售价4千多元,香港售价则为3千多元;用于肝癌的“多吉美”,内地售价2.4万多元,香港售价约1.7万多元。由于进口药在内地多数未被纳入医保范围,属自费药物,加上一些罕见病特效药并未在内地上市,种种因素促使大批旅客选择赴港购买。
多因素控制药价
香港是一座只有700多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大部分市民都使用公营医疗服务,统计显示,超过九成住院病人来自公立医院,由此可推断公立医院的药物使用量相当庞大。这些公立医疗机构包括医院、专科诊所、普通诊所,普遍均在院内还保留有药房。
本报记者了解到,香港政府以财政预算为主要筹资方式,直接承担绝大部分公立医院运营经费(包括药费在内的所有医疗服务成本以及管理成本),药品由医院
管理局统一采购,百姓只需为所获得的医疗健康护理服务付很少量的费用(不到10%)。对于持有香港身份证的人士来说,已缴付住院和普通科门诊费用的病人无需另行缴付药费,而在专科门诊,每种药物收费也仅为10港元。
也就是说,药品采购机制与诊疗服务完全分隔,实行医药分工,医生薪酬与开药多少毫无关系,避免了“以药养医”和药品价格被推高的问题。“香港医管局将每一家公立医院或诊所的全年费用通过预算事先下发给医疗机构,因此药品费用对公立医疗机构来说是必须严格控制的成本,而不再是医疗机构的盈利中心。”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牛正乾总结说。
私营医疗系统还设有药事委员会,定期检查药物用量是否正常,医生无法给病人滥开药物。此外,公营医疗机构以低价向病人提供药品,对市场上的药品价格也有一定影响。业内有条不成文的规定,一般药房不会把药物以高于原价10%的价钱出售,加上充分的市场竞争,使药品售价相对稳定。
香港作为有名的国际自由港,很多商品在港出售时都是免税的,药品也是其中之列。另外,药厂与病人之间的销售链简单,一款药品通过代理商进入香港,继而分发给批发商、零售商,最后到消费者手上,中间只经过三至四层关卡,谋利关卡较少,零售价也较低。药品加成管制是主因
相比之下,内地的情况则复杂得多。中央电视台曾播出过一个出厂价仅15.5元的药品(芦笋片)最终被湖南湘雅二院以213元高价零售的案例。而事实上,这不是个别现象,公立医院药品零售价格虚高的现象在全国所有地区长期普遍存在。
牛正乾告诉本报记者,造成公立医院药价虚高的直接原因是政府施加了药品加成管制,药品加成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彼时政府为了弥补财政投入不足,允许医院实行药品加成销售。而发展到如今,政府规定公立医院药品出售的加价率最高15%,药品加成已成为医院的重要经济来源,约占医院收入的四五成。
受利益驱动,医院也倾向于高价进货、高价销售。拿上述高价芦笋片来说,明明就有极其正规的湖南省医药公司以30~40元一盒批发芦笋片,可是长沙所有的公立医院都情愿从其他渠道以185.22元一盒的高价进货,然后依照国家规定顺价加价15%,以213元的价格卖给患者,每盒账面获利27.77元。倘若以40元的价格进货,每销售一盒医院只能获利6元。事实上,公立医院大多并不满足于15%的药品加成收益,而是通过形形色色的手段,让医药企业为自己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或“返点”,也就是所谓的“二次议价”。这些费用,最终也都被药厂加到了药价里。
据媒体报道发改委价格司相关人员在参加某论坛时透露,药品的流转费超过20%,此外,内地药价中还含有税,比如进口药5%的关税,比如17%的增值税。林林总总加在一起,药价自然要高。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