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深度 > 正文

农村撤点并校调查 多地正在纠偏但两大死结待解

2013-06-21 09:39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过去十多年间中国基础教育领域最突出的变化之一。一些地方出于减少教育投入、方便管理学校的考虑而主导的大规模学校撤并行动,与学校布局调整的政策初衷渐行渐远。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要求通过县级政府专项规划和省级政府专项督查,解决农村学校因撤并而引发的突出问题。

  一场理性的政策纠偏在各地陆续展开。伴随这一进程,既往撤并的动力机制、阶段性特征、突出问题,以及行政“一刀切”式推进的脉络,都日渐明晰地呈现出来。

  通常,一项教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因及时发现问题而进行纠偏是正常的。纠偏能不能起到好的效果,首先取决于政策制定时能否尽可能预见到所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其次,在政策执行中发现了问题,能否采取有力措施及时遏制。从这两个环节上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政策皆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一些农村学校被撤并时,政府部门向当地村民解释,撤并是为娃娃们上好学考虑,可以有更好的老师,有更好的教室。可是,许多村民并不认同,提出:孩子到那么远的学校上课,每天来回几个小时,路上的安全怎么保证?集中到一个地方上学,一个班并进了七八十人,这是为孩子上好学考虑吗?

  如果制定政策时多站在孩子们求学的角度考虑上述问题,“不当撤并”及其后遗症大多是可以预防的。2009年,有关领导就曾强调,对农村“撤点并校”,要注意从实际出发,防止“一刀切”或“一哄而起”,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可是,这一指示没有对一些地方政府起到约束作用。

  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村民表达的意见不被尊重,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最大问题。如果有村民代表参与制定政策,那么,围绕撤并学校的学生上学路程、校车接送、寄宿管理,撤并后学校的班额、教学质量等一系列问题,都将在充分讨论中形成解决方案。这样的决策机制得到的结果,远比政府出台意见更符合当地实际。能否形成这样的机制,正是在“后撤校并点”时代,农村教育能否走出困境的关键。

  乡村教育变革之路

  关乎“根”的乡土教育,只有回归教育“以孩子为本”的初衷,且影响到教育过程,才可能获得良好的教育结果

  1155所农村学校,学生辍学人数由2006年的3963人上升到2011年的8352人——这是审计署5月3日发布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专项审计结果披露的一项内容。

  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实施了十年的“撤校并点”政策被叫暂停。然而,部分地方不当撤并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如班额超大、辍学加剧、家庭教育负担增加等尚未消除,后撤点并校时代的新问题又浮出水面。

  近日,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的“探索乡村教育变革的出路”系列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就如何推动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复兴,农村教育要为城镇化和农村建设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农村教育究竟是重复城市模式还是回归乡土本源等问题展开热议。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研究院在着手准备的中国“美丽乡村教育”评选活动,是在大教育视野下面向未来的农村教育路径探寻的组成部分。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教育建设的核心概念,可概括为“宜居农村,生活教育”。

  “留农”还是“离农”

  “孩子和家长都想方设法要离开农村。”一位在京务工者在研讨会上说,对于撤点并校后的农村教育,是“为推动农村发展而留住农村人才服务”,还是“为培养离开农村进城务工的劳动力服务”,他们普遍认同后者。

  “留农”或“离农”,不仅是一个教育的过程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一个教育的结果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对10省区农村中小学的抽样调查表明,由于学生幼小,农村学生中家长陪读比例平均为22.7%。十年撤点并校,伴随着部分地方片面城镇化的推进,在学生进城数量增加、农村人口结构改变加剧的同时,家长也越来越迫切地想成为“城市人”。

  与上述进城务工者“离农”的心愿不同,受访的几名农村一线教师则认为,只要教育回归本源,不少农民还是愿意孩子留在农村生活。在浙江上虞市金近小学,主张“让农村也城镇化”的校长何夏寿介绍,全校已从三年前的221名学生增加到今天的852名。他认为,“留农”教育的前提是把农村建设得像城镇一样美好。

  热议中的思路日渐清晰、统一:关乎“根”的乡土教育,只有回归教育“以孩子为本”的初衷,且影响到教育过程,才可能获得良好的教育结果。从地方的实际行动看,一批小规模学校陆续得到了恢复,乡土教育渐行渐近。有媒体报道,江西等9省的130个县迄今已恢复曾已撤并掉的农村教学点1099个。

  “回到教育的本源,就是以人为本。”杨东平说,打破“留农”还是“离农”的二元论,要以农民自身需求为出发点。只要教育出来的学生勤劳、勇敢、有爱心,留在农村可以是好农民,进入城市可以是好工人。有正确的价值观、有理想、身心健康的人,到哪儿都是好人,这正是教育的目标所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农村项目组在为期一年的调研后,对中国农村发展格局的测算显示,未来40年还将有近5亿农村人口留在农村,这个数目占中国总人口的30%。由此,项目组提出了基于农、为了农、放眼世界的乡村教育观,认为每个人都要接受基本的教育和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在这个过程中要兼顾教育的本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既要有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专业化教育,又要有实施非农转移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教育。这两大功能的有机结合是为了受教育者能够增强将来自由选择的能力。

  后撤点并校时代的农村教育,必须关注农村中收入最低的农户的儿童。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吕超认为,必须坚持的原则是公平优先、就近入学,探索适合农村需要的教育。否则,所谓的“上好学”不过是尾随城镇化的应试教育,在难以取胜的升学率竞争中作无谓的挣扎。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度假季 沙滩女王泳装扮美记

度假季 沙滩女王泳装扮美记

眼看气温开始攀升,不性感怎么点燃夏日热情。要性...

7月内地影市观影指南

7月内地影市观影指南

七月向来是各路大片“占山为王”的时候,而这个七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