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之后,家庭农场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记者最近在安徽部分农村地区采访了解到,当地为适应规模经营的现实需求,已开始实施家庭农场试点工作,并尝试创新多元化经营主体,取得了初步成效。
不过,目前这一探索尚缺乏相关政策文件的支持,基层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及时总结各地经验,从政策层面尽快完成对家庭农场的认定,为家庭农场指明发展方向,同时解除发展家庭农场的后顾之忧,破解融资难等问题。
探路农场发展 创新农业经营主体
“今年年初刚从龙头企业那新引进了1.5万只蛋鸡,每只鸡苗比市场价便宜2毛,共省去3000元。”在宿州市最大的养鸡场内,家庭农场主冉现鹏正在检查饲养情况,在这里喂食、饮水、集蛋全部实现了自动化。自2003年回乡创业以来,冉现鹏的蛋鸡养殖规模逐渐达到7万多只,固定资产价值1000万元。
在占地35亩的家庭农场内,7名员工正忙着将成箱的鸡蛋装车,最近这里每天都要运出110箱鸡蛋,共3300斤。“正在等候市里下发的5万元补助,准备扩大养殖规模。”冉现鹏说。
冉现鹏口中的5万元补助,是宿州市对于现代农业联合体内特色产业家庭农场的奖补。去年底,宿州市在深入调研、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出台政策推动家庭农场建设,并创新发展现代农业联合体。
宿州市现代农业办公室副主任徐志连介绍说,现代农业联合体是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按照市场规则联合在一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低价提供农资、高价回收农产品;家庭农场按标准生产,定向提供;合作社提供技术信息服务。不同经营主体之间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无独有偶,安徽省天长市针对大户技术不熟、管理不足的发展难题,自2012年3月起,积极引导大户转变为家庭农场主,以正规企业的职业化身份面向市场。登记家庭农场的条件是流转面积在300亩以上、流转期限在5年以上、经营者有技术懂管理讲诚信。在此基础上,50余名家庭农场主自发组建了天长市大地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抱团走向市场。
“一起统购统销,就能低价采购农资,今年稻种采购时,我们每斤种子能比市场便宜5元钱左右。”大地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副理事长姜金富感慨地说,不仅低价采购,而且在产品销售上也有了议价权,大家在经营主体创新的探索中尝到了甜头。
摸着石头前行 发展难题未得缓解
家庭农场概念的提出,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天长市50岁的家庭农场主毛世荣,从2009年至今已经流转土地1500多亩。他曾到国外专门学习农场经营,去年6月便早早登记成为一名家庭农场主,实现了身份的转变。在他看来,家庭农场更利于土地的长期经营,“‘一号文件’明确鼓励家庭农场发展,以后我们更有信心放开手脚干了”。
然而,记者采访了解到,基层在推进家庭农场试点工作、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时,仍然面临政策不清晰、后续支持不完善、资金缺乏等阻碍土地规模化经营的难题。
“家庭农场究竟该是什么样的?未来发展方向如何?”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农业委员会总农艺师张丕保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类似的困惑声音并不鲜见,基层工作人员普遍反映,家庭农场主更像是种养大户的升级版,除了经营的土地面积大点,看起来并没有其他区别,“感觉像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概念不清晰、未来发展不明确,加上农业生产效益差,一些地方政府很难“进入状态”。宿州市农业委员会主任张明权指出,目前许多地方在发展家庭农场方面还是言词多于行动。而对于家庭农场主而言,一些实际的问题也并未得到缓解。
今年35岁的王民主是宿州市埇桥区桃东村农民,曾在外做货物运输生意,2011年与亲戚合伙凑了100多万元,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承包下500余亩土地,一家十几口人参与劳作,是2012年底宿州市首批认定的105名家庭农场主之一。
为了提高土地经营效益,王民主挤出20余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但整理出的一条土路,不到一年便被大型机械压坏了。自己整理的泥土沟渠也是越来越窄,去年便因无法抵挡涝灾损失不少。
然而,规模化发展对电、路、水利等有必然要求,必须再投资建设。目前,融资难成了王民主的心头大患,自己多年积蓄已全部投入,贷款贷不到,他只能寻求社会融资,“现在每天睁眼就想到1.5分到2分的利息,真不是滋味”。
缺乏金融支持是普遍问题。“现在我最关心的是能不能改善我们的贷款状况。土地流转前期投入都很大,尤其在集中采购生产资料时,资金经常周转不过来,目前只能依靠大地联合社内农场主之间的互助,借个几万块钱,但远远不够。”毛世荣期盼国家能给予家庭农场主一定的贷款支持。
政策明晰是关键 基层期盼大力支持
基层农业干部和种养大户们普遍认为,创新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是个好政策,代表了未来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趋势,但如果没有及时明晰相关政策,提供后续服务支持,工作的推广及效果将会受到影响。
为此,基层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尽快总结已有试点工作经验,出台具体政策及推广方案,从政策层面给予支持,防止家庭农场沦入“没有政策没有钱”的境地。
宿州市正在积极开展农村金融创新,在启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的同时,要求市县两级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每年分别安排不低于5000万元的授信额度用于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但这对于全市的家庭农场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张明权建议由国家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成立专门的农业担保公司,用小钱撬动大钱,切实帮助投入规模化经营的家庭农场主们。
目前,多数地方经营主体之间主要还是买卖关系,是松散的“结合”而非深度的“融合”,真正的利益联结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徐志连认为,各地在快速推进家庭农场建设、创新经营主体的同时,应探索经营主体联合机制,通过搭建平台等方式,将不同主体进行利益捆绑,实现效益最大化,风险共担,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此外,种养大户们认为,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是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迫切需要,只有尽快完善涉农保险,才能降低农业经营风险,为发展家庭农场提供基础性保障。因此建议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希望能进行农业保险补贴试点,有条件的地方由财政全额出资购买农业保险。(记者 葛如江 张紫赟)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