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网上有关“北川震后重建赶工,学校地基下陷问题突出”的传言,北川县委宣传部昨日在官方微博回应称,“个别学校因地质条件和自然因素,小面积存在浸水、外墙漆脱落、自然沉降现象”,“整个建设过程是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的,五年来正常使用,没有出现建设工程质量问题”。
不过,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震后实地采访,以及与中科院、横断山研究会的多位专家交谈后发现,在北川等重灾区,不少地方存在严重的次生灾害隐患,已不适合重建。
没出现工程质量问题
13日,有媒体报道称,由于灾后重建追赶工期,加之受建设条件制约,目前北川全县学校校舍呈现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其中,墙体浸水漏水,灰浆翘壳、脱落,地基下陷,水管爆裂等现象突出,无法彻底解决。
该报道举例称:“西苑中学操场下沉,校舍边坡不时有泥石流发生;安昌小学的水管几乎每周爆裂一次,水费每月浪费五六万元;墩上小学灰浆翘壳脱落,操场正在下沉……”
对此,北川羌族县委宣传部官方微博回应称:“经调查,详细情况如下:北川教育灾后重建的40所学校,建设方式有山东援建、承建,社会捐建、自建。整个建设过程是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的,五年来正常使用,没有出现建设工程质量问题。”
对上述报道中所提及的三所学校,该官方微博分别作了回应。
关于“西苑中学操场下沉,校舍边坡不时有泥石流发生”的问题,北川方面解释说,西苑中学的修建完全按照设计施工图进行施工,运动场是将山坡推平和新土回填而成,周边做自然放坡处理。因安昌地区气候多雨,尤其是每年的汛期,经常下大到暴雨,雨水的冲刷导致了运动场周边的绿化地出现水土流失,从而使运动场一角有地基自然下沉的现象。2011年,经专业技术人员勘察,及时做了处理。目前运动场使用正常。
关于“安昌小学的水管几乎每周爆裂一次,水费每月浪费五六万元”的问题,川方面解释说,安昌小学是自建项目,在去年暑假汛期,因雨季个别地方有轻微自然沉降,造成地下供水管道个别地方破裂,出现渗漏,产生水量损耗。在2012年9月开学前,已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处理,目前学校水管使用正常。下一步还将针对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处置。
关于“墩上小学灰浆翘壳脱落,操场正在下沉”的问题,北川方面称,墩上小学完全按照设计图施工。由于墩上小学紧临北川青片河,空气潮湿,夏天烈日暴晒,汛期风雨冲刷,导致学校外墙有部分涂料脱落。同时,因学校地理环境的特殊情况,操场挡墙内大部分是新土回填,在汛期操场出现轻微的自然沉降。目前已作出妥善处理,使用正常。
原址重建仍存隐患
“5·12”汶川大地震后,中科院就组织专家开展《汶川地震重灾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下称《评价》)的编制。牵头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主持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评价》称:“地震改变了重灾区山地灾害原有的发育现状和发育过程,急剧加速了重灾区及其受影响地区山地灾害的孕育和发生,形成了有利于山地灾害发生的成灾环境。”
“从地震开始,滑坡等次生山地灾害的影响能延续到数年以至于数十年。”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灾害评估与减灾研究室主任孙纪名对本报记者说。
横断山研究会首席科学家杨勇对本报记者说,汶川地震灾害具有地震、山体崩塌和生成持续地质次生灾害的复合型特征。本报记者曾三次随杨勇等专家赴地震灾区考察发现,在汶川地震中,龙门山中央主断裂带沿线的村庄和城镇、工矿企业、基础设施几乎受到强烈地震和山体崩塌的双重打击,同时又面临着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威胁。
《评价》称:“四川地震重灾区人居环境适宜性差区和人居环境适宜性较差区面积占整个重灾区比重较大,为51.83%。”
汶川地震后,本报记者曾随杨勇等专家考察过距汶川县城15公里、海拔1970米的雁门乡萝卜寨。这是一个建在岷江南岸高半山台梁上、羌族人集中居住的寨子。地震时,建在台梁上的数百间房屋悉数倒塌。但村民们说,重建仍在原址进行。
“整个台梁就是一个古滑坡体,随着岷江切割的加剧和台地前沿的失稳,地质灾害活动将更加频繁。”杨勇对在场的村干部说,这里的台梁已经出现了多处裂缝,要在这里重建非常危险。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