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深度 > 正文

长江鱼竭:鱼类资源已经不足以支撑14万渔民生活

2013-04-07 09:30 来源:时代周报

  护鱼十年 长江鱼竭

  长久以来,长江哺育和支撑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可是,在无休止的索取之下,作为长江“原住民”的鱼类却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困境。目前长江鱼类的天然捕捞量不足5万吨,资源量已不足以支撑长江流域14万多渔民的基本生活。

  日益严重的过度捕捞、水利工程建设、水域环境污染和挖沙的无序化,严重破坏了鱼类生存环境,由此,长江的水生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危险。

  事实上,无论是环保民间组织研究机构,甚至政府相关部门均提出了很多的解决方案。然而,绝大多数时候,这些方案只存在书面之上,并没有得到采纳,甚至还不得不为经济发展让路。

  以小南海水电站项目为例,一边是地方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一边是环保人士、专家执著地捍卫着。当珍稀鱼类生存的最后家园,与一个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冉冉升起的经济明星城市狭路相逢后,其间又经历了怎样的摩擦与较量?

  长江护渔:危情下的救赎

  “长江流域渔业资源出现了严重的衰退,长江流域的资源环境面临崩溃。”4月2日,农业部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赵依民告诉时代周报。赵依民介绍,从全流域的捕捞量看,已经从最高的年四五十万吨减少到如今的年十万吨左右。

  据时代周报了解,这常州、江阴一带盛名的长江三鲜—刀鱼、鲥鱼和河豚,或已经几近灭绝,或数量正在急剧下降。

  正是如此,按照农业部的要求,自4月1日中午12点至6月30日12点,长江葛洲坝以下至入海口(另外包括汉江以及洞庭湖、鄱阳湖等通江湖泊),除部分河段刀鲚在此期间实行专项特许捕捞外,禁止其他一切捕捞行为。这是2002年以来,长江禁渔制度实施的第十一个年头。

  “从目前的情况看,每年三个多月的禁渔期,并没有阻止长江流域内各种鱼类从数量到质量全面下降的趋势。”长江水利委员会(下称“长江委”)水资源保护局原局长翁立达说。

  在翁立达撰写的一份报告里,曾经用“保护刻不容缓”等措辞来描述长江水生生物当前面临的危险。

  时代周报调查发现,过度捕捞,大型水坝,水体污染,非法挖沙,繁忙航运……种种因素穿插聚合,长江鱼类陷入空前生存危机。

  长江三鲜几近绝迹

  4月1日,长江江阴石庄镇桃花港江段,江面上货船、运沙船来往穿梭,已不见渔船的踪影。就在紧挨着外圩的大堤上,56岁的贺建新和老伴正在收拾渔具。

  “现在长江里越来越难弄到鱼了,一个月打到的鱼甚至比不上2000年之前一天。”贺建新说,“2003年以前,两人高的网下去,一潮水下去就能有几十斤鱼上来,现在十几米的渔网最多也就是几斤的产量。”

  相较于贺建新这些靠近家门口的打渔的渔民,常州新农水产村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渔民村。

  “我们村一共有四个捕捞小组,原来的位置在今天的常州港那个地方,1958年成为常州市的第一个渔业大队,目前主要是在张家港、川沙、宝山一带捕捞刀鱼。”4月1日,新农水产村村党支部书记梁林坤告诉时代周报。

  新农水产村的渔民们是长江流域里各种鱼类数量下降的见证人。梁林坤说,他本人1977年就上船打过鱼,“当时仅仅是刀鱼,一潮水下来就能有一两百斤,而现在最多就是一两斤。”

  而该村的村民周太明告诉记者,刀鱼产量的急剧下降是在2003年前后,“特别是长江三峡大坝建成之后。最近几年中, 2011年和2012年产量下降尤其明显。”

  比起刀鱼来,长江三鲜的另外两种鲥鱼和河豚的境遇更为尴尬。事实上,如今新农水产村的渔民在长江里已捕不到这两种鱼。

  “我还清楚地记得,最后弄到的一条长江鲥鱼是在2000年,当时一个朋友听说之后还赶着过来要走了。”说到这里,梁林坤深叹了口气,“此后,十几年没见到过长江里的鲥鱼了”。据梁林坤介绍,现在市场上的鲥鱼大多数是海洋里的咸水鱼或者是养殖的。

  “长江里已经没有鲥鱼和河豚了。”周太明十分肯定地说,“上世纪70年代,鲥鱼8元一斤,而当时刀鱼一斤才1元多。”正是如此,鲥鱼素有“鱼中西施”之说。据周太明介绍,1985年是一个分界线,“之前鲥鱼还很多,1985年之后就很难看到了。”

  上世纪90年代起,河豚也很难捕到了。时代周报记者从扬中市渔政监督管理站了解到,1996年该市开始开展长江人工河豚人工繁殖研究,最初的几年每年都能弄到一些本江河豚。但是,自1999年起就很难弄得到,特别是2000年之后,“基本上弄不到本江河豚。”

  “我们小的时候,哪是这样的?当时,数千里的长江里到底有多少河豚,数也数不清。我们经常能在江面上看到大群的河豚出现。”梁林坤说。

  实际上,鲥鱼和河豚消亡后,刀鱼的捕获量急遽下行。“从上游往下游看,上世纪90年代初,湖南、湖北江段就基本上找不到洄游的刀鱼了。1996年左右,安徽江段也形不成渔汛了。1998年左右,南京没有了渔汛,后来,镇江、扬州江刀产量也锐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一位专家告诉记者。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一组数据说明了整个长江刀鱼的总体捕获情况:1973年长江沿岸江刀产量为3750吨,1983年为370吨左右,2002年的产量已不足百吨,2010年80吨,2011年12吨。“照这样的速度,最多5-10年,长江的刀鱼资源将会枯竭。”梁林坤悲观地摇了摇头。

  不仅是长江里的刀鱼、鲥鱼和河豚等重要经济鱼类,实际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长江流域的整体渔业资源都不容乐观。

  据《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11》显示,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长江中下游捕捞量占全国的60%-65%,年均捕捞量从20×104吨迅速增长到150×104吨;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产量平稳波动,说明上升势头减缓,资源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

  “上世纪60年代中期,长江中游四大家鱼渔获物比例为20%-30%,目前为5%左右,四大家鱼资源衰退严重,导致长江中游四大家鱼繁殖群体数量下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鱼类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文华告诉时代周报。

  不仅仅是产量,鱼种也在持续减少。历史上有记载的长江水生生物有1100多种,其中鱼类370多种。长江特有鱼类为142种,20多种鱼类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2006年的一次国际科考调查结果显示,在长江干流,江豚数量为1200多头,加上洞庭湖和鄱阳湖的600余头,总数约1800头。“如今,总数应该不超过1000头了。”翁立达说。

  3月28日,《2012长江淡水豚考察报告》在武汉发布。报告宣布,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000头,呈现加速下降趋势,其中长江干流种群年均下降速率为13.73%,超过2006年以前的两倍。另外,在上述的2006年国际科考中,众科学家还曾搜寻过白鳍豚,但一无所获。2007年,白鳍豚已正式宣告功能性灭绝。

  中科院水生所党委书记王丁告诉时代周报,在上世纪70年代前,长江白鲟的年产量曾达到5吨左右,“但2003年之后已无捕获记录”;而达氏鲟和胭脂鱼,目前的种群也极其微小。

  农业部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长江鲥鱼、白鲟、中华鲟等珍稀鱼类,其种群数量都在逐年减少。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度假季 沙滩女王泳装扮美记

度假季 沙滩女王泳装扮美记

眼看气温开始攀升,不性感怎么点燃夏日热情。要性...

7月内地影市观影指南

7月内地影市观影指南

七月向来是各路大片“占山为王”的时候,而这个七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