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的这场记者会,是李克强作为国务院总理的首场总理记者招待会。
当天,本报记者占了3个座位,与同事坐下后,还剩下一个。这时,一位灰白卷发、戴着花镜的外国记者站到座位的不远处,抬着脚,寻找场内是否有空座。见状,记者拿起放在座位上的衣服,挥手示意他可以坐到这里。他满脸感激的笑容,挤过一排摄像机架子,坐了过来,“谢谢。”两个字的发音很纯正。交谈中,得知他是葡萄牙新闻社北京分社社长贾东尼。
“外国记者关心两会,是因为中国越来越发展。”贾东尼说,他在中国生活已20多年,已经学会用“中国的方式”看中国的发展。
昨日,参加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外媒记者大多抱着同样的想法关注中国、关注中国的发展,而中国两会,尤其总理的记者会是最好的窗口。
胡一虎:【凤凰卫视记者,成功提问】
打感情牌不是刻意准备的
昨天总理记者招待会上的胡一虎,无疑是幸福的。这一切,从会后他上扬的眉梢和嘴角,及与记者交谈中的欢快,就能品味出来。他是记者会上唯一获得提问机会的港澳媒体人。
胡一虎,不是唯一一位出现在金色大厅的凤凰卫视记者,他坐在北区第三排。李克强简短回答完《中国日报》记者的问题后,胡一虎下意识地举起手,探起了身,主持人巡视的目光锁定了他,“北区第三排,那位男士。”
“总理好,我是香港凤凰卫视记者胡一虎。”简单介绍自己,胡一虎先是谈了自己注意到的一个细节:“刚刚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您在回答所有媒体同业问题的时候,您的双手打手势超过30次。这一幕让我印象深刻,想起了11年前,当时采访时任河南省长的您展现出来的自信和睿智。”在大段的问题中,他也与总理套了一把近乎,“我要特别说的是,我也是安徽省籍的人。”在他述说中,李克强听到上述的两处都笑了。
“坦白地讲,他在回答我提出的问题时,你可以解答出来他为什么能够一路从凤阳这个最基层,做到了国务院总理。”胡一虎说。“我觉得他的回答很感人。”胡一虎说,李克强回答这个问题时,动了他的情,把他很多个人习惯都表露出来。进一步说,他的这番话,表现出来一个政府官员的气质和情操。
这(打感情牌)是不是刻意准备的?“如果是就好了,我就不用那么累了。”面对这个问题,胡一虎也略显无奈,“没办法啊,我的问题被抢了。”胡一虎准备的问题是有关“改革”,结果被央视的鲁健先提出来了。这可怎么办?胡一虎很焦急,他摊开了自己的采访本给记者看,上面潦草地写了好几个问题。
“想着,想着,哎,我想没有人问动情的部分,就转换为动之以情吧。”顺着这个思路,胡一虎就想切入的角度。他看着台上回答问题的李克强频繁挥动的手势,“他在说话过程中,你看他那手势一举起来,我就感觉他很有自信。”胡一虎说,之前采访李克强的时候,就注意到了他的这种习惯,他手势越大的时候,就越有自信,特别有活力,我就顺着这个来切一下,想动之以情。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2002年5月,胡一虎主持《纵横中国》河南篇,专访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克强。没想到,11年前,李克强自信的手势就给胡一虎很强的印象,在记者会提问中,自然就用上了。
而对于乡情,“我不是特意加的。”胡一虎坦言。15日,在与闾丘露薇的连线中,他也讲了这个情况,“他(李克强)的背景,你看在河南当过河南省省长,然后再加上祖籍安徽,所以我们正好碰巧,完全是一个缘分。”
对于这场发布会,胡一虎能给打出多少分?“从记者来说,他今天表现非常不错。”胡一虎说,要是打分,还是让老百姓为他打分吧。说完这些,原本赶着做节目,已经走出一段距离的胡一虎,又回身认真总结了他对李克强这场发布会的印象:个人风格很务实,很自信,很睿智,“今天(17日),我也突然发现他很幽默,非常幽默。”
徐静波:【(日本)亚洲通讯社社长,未能提问】
20条微博记录记者招待会
徐静波,是(日本)亚洲通讯社社长。3月16日,他出现在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节目中,主持人就是胡一虎。显然,昨天的总理记者会,他没有胡一虎那样幸运获得提问的机会。他也是一名中国两会的“记者通”,从1997年的十五大开始,这已经是他连续17次报道党代会和两会等中国重大政治活动。
在记者会上,他选择了一个靠前的位置。拿出了自己吸引主持人的道具:一个笔记本。提问开始,他就高高地举起这个笔记本,希望能吸引住主持人的目光,进而点到他。这个笔记本究竟有什么样的秘密?“其实,就用黑笔写着‘日本’两个字。”徐静波说,这是他的一个习惯,是来之前刚写上的。
“中国的两会越来越开放,报道方式也多样化。”徐静波印象最深的是,1998年他第一次采访全国两会时,写完稿就直奔附近的邮局,用传真把稿子发回去。而这一次的全国两会,他每天除了一篇博客外,还随时随地用微博捕捉现场细节。
李克强总理的记者会也不例外。8时44分,金色大厅允许工作人员以主席台为背景进行拍照,每次只允许一人,徐静波抢前拍了一张,发到他的微博上,开始了他用微博记录李克强总理记者招待会的时间。
提问时间,他努力举着自己的笔记本,争取提问机会。回答时间,他抓住李克强话语里的亮点,就立即用手机发微博。诸如李克强说的“喊破嗓子,还不如甩开膀子!”这样的微博,他连发了20条,贯穿记者会的始终。
会后,与记者谈及对李克强的印象,“他是一个很睿智的人。”徐静波进一步说,李克强从一名农村插队青年成为总理,人生经历是立体的,所以他也能立体地考虑中国的问题,他提出的政府三大任务和约法三章,很清晰很明了。此外,他也在微博中,写下了一个遗憾:为啥今天(17日)不安排日本记者提问啊?
实际上,对于这场记者会,徐静波也准备了两个问题:首先还是想问一问总理对未来中日关系的看法。第二个问题就是问一问总理如何拉动中国内需,保持GDP保持在7%左右。
李克强总理的记者招待会,是徐静波中国两会报道的最后一个战场。结束之后,他就从人民大会堂赶往机场,准备飞回东京。“谢谢各位网友半个月来的同呼吸共命运,相信新的中国领导人会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和谐民主富裕!让我们过上安全安心的日子!明年两会再相见!谢谢大家支持与相伴!”16时10分,登机前,他在微博中期待。
叶菲莫夫:【俄新社北京分社社长,成功提问】
“我也关注中国的环境”
本场最为幸运的记者,当属俄新社北京分社社长叶菲莫夫,加时的一个问题,就送给了他。
他坐在中区第一排。主持人的目光自然而然地锁定了他。“没想到,会把提问的机会给我。”叶菲莫夫与记者分享了他的喜悦和对李克强的印象。
由于此前美联社的记者提到了中美问题,他顺势而来,“你刚才谈到中美关系问题,我不能不问关于中俄关系的问题。”
之所以问中俄关系,与他报道和关注的焦点有关系。从2008年来中国做记者开始,“我报道最多的是俄中关系,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叶菲莫夫说,虽然他知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期将访问俄罗斯,但在中国两会这个越来越受世界关注的平台,还是有必要问中俄关系的。
现场记者认为他提的问题有些平,叶菲莫夫则有不同看法,“他说话很直接,话语里能很清晰地听到他对中俄关系的重视,这肯定是一个很大的新闻。”
交谈中,知道他把家安在了北京。“所以,我也关注中国的环境。”他笑了。
他参加中国两会总理记者会已经五六次,历经温家宝、李克强两届总理。他认为,每一年的总理记者会都有新的热点和话题。诸如,今年就有社会公平和环保。而对于李克强的风格,“很直接,很坦诚。”同时,他也坦言,李克强用的一些“白话”是他弄不明白的,感觉很新鲜。
对于越来越多的外媒记者在发问中习惯用中文,叶菲莫夫觉得,“有时候报道可能会有一些偏见,可能不是故意的,但通过翻译后再报道就可能不完全准确。像俄新社驻中国的记者,不会说中文是不行的。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