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宕一个甲子的集中供暖的楚河汉界近年来被南方各地频频挑战。 (曹一/图)
是捍卫60年前制定的供暖红线,还是顺应数亿人呼声,力推南方集中供暖?这需要严格的科学论证。
挑战“供暖线”
5℃、3℃、2℃……阴转小雨、小雨、小雨……
这是12月的贵阳——“天无三日晴”的贵阳。
和这个砭骨的冬季一样,穿着棉衣窝在办公室里的贵州省统计局综合处调研员聂坤琪心里冰凉——她一直呼吁的那个事恰如这阴霾天气,丝毫没有云开见日的迹象。
就在2012年年初的贵州省“两会”上,作为贵州省政协委员的聂坤琪提交了《关于贵阳市居民集中供暖的建议》的提案。
“(政府应)着眼长远的居民防寒机制,加快推进城市居民集中供暖进程,给贵阳市民带来福音,让广大市民共同拥有‘温暖’的冬天。”聂坤琪在提案中称。
遗憾的是,提案中的建议迄今没有下文。
上世纪五十年代划定的一条线,决定了贵阳等城市的“冷冬”徘徊于集中供暖门外。此前,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透露,由于当年“能源奇缺”,周恩来总理亲自主导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集中供暖区。
这即为南北供暖线。累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被界定为集中供暖的地区,主要包括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
然而,近年来,这一延宕一个甲子的集中供暖的楚河汉界却被频频挑战。
以贵阳为例,据气象部门资料显示,自2007年以来,贵阳冬季(12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日平均最低气温低于6℃的天数都在90天左右,上一个冬季甚至达到了104天。而且贵阳冬季的空气湿度高,最高时可达100%,而湿度每增加10%,温度则降低1摄氏度。
不惟贵阳,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等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亦频频提出要求供暖线南移的议案、提案。
2012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认为,长江流域的江、浙、沪、鄂、皖、赣、黔、滇、渝、川及相邻区域人口有四五亿之众,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的五分之二强,国家应该将公共供暖向南方地区延伸。在其看来,此举至少有四大好处:供热暖心、拉动内需、增加就业、节能减排。
“解放初期,国家制定秦岭淮河供暖线,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考虑是合理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南方部分城市提出集中供暖的要求也是正当的。”张晓梅在提案中称。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