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以来,有关“事业编制”的新闻话题屡屡见诸报端。2月,江苏常州城管一线执法部门一共有12名硕士城管队员从事沿街巡查工作的消息得到确认;10月,哈尔滨市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事业单位编制环卫系统员工,457个招聘岗位引来11539个报名者,其中有29位硕士研究生学历。有媒体发表评论称:“哥考的不是环卫工,考的是事业编制”。有网友甚至将2013年国家公务员招考“报名热”与编制一起热议。
20年前,大批体制内人士扔掉“铁饭碗”,奔向商海劈波斩浪,形成波澜壮阔的“下海潮”,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就一番事业,并被年轻人奉为偶像。在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年轻人却将争取体制内就业,守着编制过安稳日子作为现实选择。
要事业,还是要编制?年轻人的“编制纠结症”究竟折射什么样的社会心态?编制的光环究竟有多耀眼?事业单位改革能否淡化和消除“编制情结”?我们究竟应树立怎样的事业观?新华网记者近期围绕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度采访和探讨。
(一)透视年轻人的“编制纠结症”
在私营外贸企业做了六年业务员的张倩倩最近作出一个重要决定:重拾书本,报名参加老家温州市某县城一个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在她看来,过了30岁,就一定要有稳定的工作和优越的生活保障。挤进体制内,成为有“编制”的人,被张倩倩认为是获得这种保障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径之一。
近日,新华网记者采取多种方式在北京中关村、两所高校、宣武门sogo百货等不同地点,随机选取50人做的小型调查显示:31人选择“要编制”,占62%;8人选择“要事业”,占16%;11人选择在事业和编制之间“很纠结”,占22%。
实际上,张倩倩和众多调查对象一起,构成了当前经济转型发展、改革不断深入、社会思维多元等背景下的“体制编制纠结症”的缩影。要事业,还是要编制?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的今天,再次成为牵引各方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为编制“搏”:“我想有一个安稳的未来”
事业和编制难道不可以兼得吗?如果问张倩倩这个问题,她会不假思索的告诉你,“可以,但那就像中彩票一样,很难轮到你自己。”
已经30岁的张倩倩对于目前身处的形势非常清楚。按照中国现有126个事业单位,共计3000万多万正式职工计算,“编制”对于庞大的就业需求而言仍然是“稀缺物品”,而且按照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进展和趋势,会越来越稀缺。“如果不趁现在去搏一把,以后会更难。”
张倩倩甚至后悔自己“觉悟太晚”。在她周围不乏一毕业甚至刚迈进大学校门就以进入体制内工作为奋斗目标的人——工作体面、待遇好、福利好、养老医疗有保障,这些标签构成一块金字招牌,让持有者在人际交往、婚恋择偶中处于绝对优势。
“刚毕业时丝毫不觉得进入体制内、有一纸编制有多么重要,认为只要工作与自己的大学专业对口,能学有所用、用有所长就好。但现在如果可以选择,我肯定选编制。”张倩倩说。
张倩倩大学专业是外贸英语,毕业后虽经历过两次跳槽,但也一直没离开过私营外贸企业这个圈子。“做外贸行业收入虽然可观,但跟付出成正比,而且不稳定,业务好时一次挣得可能比别人一年挣得还多,但也会有连续几个月拿基本生活费的时候,这时候你还要担着随时被老板辞退的风险。”此外,张倩倩还发现,诸如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过节福利等与她在事业单位工作的朋友相比,差别很大。
作为大龄未婚女性,几次相亲经历也愈发坚定了张倩倩挤进体制内的决心。“相亲的时候,男方,特别是男方家长,坐下来根本不关心你的经历、视野、生活情趣等,首先问你做什么工作,是不是正式工,有没有编制。像我这样在私营企业做业务的,在对方眼里就是一个没有稳定工作和收入保障的‘打工妹’。”虽然不满,但张倩倩却无处发作。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