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时间不敢谈恋爱”
吕文东从2000年1月开始还月供,每月560元。他和妻子月工资加起来有一千五六百元,对付月供问题不大。他的压力在于,因自筹9万元欠下的大笔债务。
吕文东尽量节省,他至今还记得当年省钱坐车的事。
他买的房子距单位有10公里,而公交车经常不准时。为不迟到,经常乘坐私人运营的中巴车。但中巴车价格比公交车贵一倍,要1元,且常随意涨价。
一次天气不好,他匆匆上了中巴车赶去上班。开出几百米后,售票员说天气不好要补胎,票价2元。
吕文东不干了。他觉得如果每天都2元车费,交通成本就要增加一倍,“那时我是穷人, 1元钱真当回事。”
不同意出2元车费的吕文东下了车,又走回候车点,等到下一辆中巴车来,确认票价是1元后他才上了车。
不仅节流,吕文东还努力开源。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想方设法地找一些私活做,“忙得孩子都没空管”。吕文东说,那时是一门心思:“想早点还上,压力挺大的。”
而对于还未结婚的张明星来说,月供的压力更大, “月供780多元,一个月的工资都贡献给银行了。”
彼时虽对月供占收入比有限制,但很多购房者为买房都会虚开收入证明,从而导致月供压力巨大。
张明星说,他多次逾期还月供,银行来催时,“心里很紧张,第一次被追债”。和吕文东相似,除工作外,他也努力接一些私活,赚些外快,“那段时间不敢谈恋爱,连在外面吃大餐都很少。”
“肯定会再买几套房”
虽然起初压力很大,但购房后不过三四年,吕文东和张明星就迅速从压力下解脱。
2002年年中,张明星就提前还清了贷款,此时距他买房不过三年左右。这得益于他换了一份工作。
他在前一年跳槽,工资一下子涨到了5000多元,加上他此前在另外一个单位做私活攒下的钱,一下子摆脱了房奴的身份。
而对吕文东来说,买房带来的压力“2003年后就不当回事了”。
2003年时,他的工资已涨到2000多元,是买房时的2.5倍。此外,他还有两笔意外之财,单位断断续续发下来房补,他出国又享受了一年资本主义国家的高工资,每月一万二三千元。
这些收入不仅让吕文东将外债还清,还余留了十几万元。但他没有选择提前还款,直到2009年年底按时还完。
到2007年,吕文东手头有了钱,又买了一套房子。这次他首付七成,贷款只贷了10万元,月供1000元左右。吕文东觉得轻松得很,“吃顿饭都要1000多元”。
张明星则早在2005年,就又买了一套房子。那时,他的理想是拥有4套房子,“那样我就可以大摇大摆,都不用工作了” 。
如今张明星也确有4套房子,除了前面2套,在妻子杭州农村的老家造了一所大房子,去年又在他老家金华买了一套房子,计划给父母养老。
按他的说法,如果不是2008年楼市调控骤紧,“肯定会再买几套房”。
张明芳没有再购置房产,而是一直在股市里打拼,因当时行情好。但她2000年买下的房子,现已升值到每平方米2万多元,几乎是购买时的5倍。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