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加纳去!
“卖衣服的、开工厂的、搞物流的,不管是不是采金的行业,统统加入采金的队伍。”后来者带着“赌徒”的心态
像尚林潘一样,越来越多的中国采金人在加纳淘得第一桶金。
2010年下半年,在一夜暴富的刺激下,一些采金工人决定单干。同时,第一批小股东纷纷自立门户:“赚钱就分家”,广西采金人在加纳“遍地开花”。
据采金老板计算,上林县明亮镇全镇3万多人口,2009年去加纳只有几十人,2011年增加到三四千人。
37岁的彭友建是明亮镇人,原在上林县城打工,月薪1000多元。后到加纳做采金工人,月薪3000元。
2011年11月,彭友建决定单干。他入股10万元与朋友合伙另立门户,从打工者变身小股东。新的生产线又需要工人、资金。
上林人大批涌向加纳。
“大家都在说,到加纳去!到加纳去!”一位入股加纳采金的股东说,好像谁不去加纳谁吃亏一样。
“卖衣服的、开工厂的、搞物流的,不管是不是采金的行业,统统加入采金的队伍。”在多个采金老板眼中,后来者带着“赌徒”的心态,涌入加纳。
采金人蒙浩南原本在上林县城做木材生意,他不懂采金,甚至不知道投资的金矿所在地的名称,只知道“加纳首都机场出来后坐了8个小时车”。
抵挡不住“到加纳去”的诱惑,蒙浩南放下生意,集资去加纳。
在明亮镇,贷款、卖掉房产、辞去公职投资加纳采金者不在少数。
今年上半年,加纳采金最热时,大家见面都会问“装机了没有”、“入股了没有”。“机子”是上林特有的抽砂机,2009年明亮镇仅有一家抽砂机工厂,在加纳采金热的带动下,现在至少8家。原来一套不过5万元,现在超过20万元。
工人们将组好的套机搬上集装箱,一天可发四、五个集装箱到加纳。2009年到2012年,上林赴加纳采金的人数,据加纳·中国矿业协会秘书长苏震宇推测,“不会低于1万人”。
他的推测是依据加纳骤增的中国采金工地,一些早期采金老板入股的小金矿,已从2009年的1个扩张到二三十个。
陈龙所在工地的老板,原在西藏、四川采金,后考察了李增全在澳芬河的采金工地,决定上马“振动筛”,这是一种比抽砂机投资成本更大、作业量更大的采金设备,24小时3班作业。
2011年12月,这个工地投资2000万与地主合作,截至陈龙遭射杀,投资已超过1亿元。
2012年10月18日,明亮镇街上,留守老人告诉新京报记者,大部分青壮年男劳动力,都去加纳,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在家里。
上林县十五年前热极一时的采金潮,卷土重来。
与“地主”合作
地主并不反对与中国人合作采金,除了经济利益,还因当地人的采金工艺落后
“加纳法律规定,所有小矿只能由加纳本地人开采,但只给政策并不可行,加纳人还需要资金、技术和设备。”10月30日,加纳-中国贸易促进会会长Bernard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
加纳法律将金矿分大矿和小矿两类:25英亩以下小矿仅限加纳本国人开采,外国人只能投资开采25英亩以上的大金矿。
公开资料显示,加纳素有“黄金海岸”之称,黄金开采已过百年,目前探明黄金储量约985吨,是非洲第二大黄金生产国。
“大矿门槛高。”杨益录介绍,大部分中国采金人开采小矿,通过一种“介于合法于不合法之间”的运作模式——“与地主合作”,即地主出地,中国人出人、钱、物。
上述运作模式延续至今。
在加纳,矿产资源国有,但土地归NANA(村庄首领)所有,地面农作物归村民所有。
中国采金人一般通过中间人联系当地NANA,寻找持有采矿许可证的地主。然后,先交一笔“进场费”:2009年,杨益录开采第一块小金矿,“进场费”2.5万塞地。
同时,采金人还需对地上农作物给予一次性20年的补偿。此外,双方签订的书面协议还会约定,地主净提每日黄金产量的10%,多的则高达20%-30%。
据一些中国采金老板称,地主并不反对与中国人合作采金,除了经济利益,还因当地人采金工艺落后。
老采金人杨益录还记得,2009年初到加纳时,见当地人采金,仍用上世纪80年代他做学徒时的手工作业,“挖坑、搬料、淘金,全靠人力,效率低、产量少”。
中国人带着挖掘机、抽砂机等设备到加纳,也带去了先进的采金工艺。
采金老板蓝玉武说,加纳以岩金为主的大型金矿,早先被英、美等大矿公司圈走,河滩边的砂金,不适宜大型采金设备,上林采金人当年在东北采金摸索出的砂泵机等机械,正好派上用场。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