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资料图)
文化名人于丹,本月17日在北大百年大讲堂遭遇滑铁卢:那是一场昆曲商业演出(被称为“昆曲雅集”),主办方是一家名叫“皇家粮仓”的高级会所,租用的是北大的百年大讲堂,据说演员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公开售票。演出过程本身很顺利,戏剧性的情节发生在演出结束谢幕的时候,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不少观众喊着请老艺术家们返场,这时,主持人把台下观众席中的于丹请上了台,大概是事先安排好的“分享感受”,于丹就讲了两句,大意是说“这种场合说什么都是多余的,只有代表全场观众对所有参演的老艺术家表示崇敬和感谢”云云。不料,这几句话遭逢了台下观众的强烈反感最多的是嘘声,也有喊“你代表不了我们”的,据说还有更直接地喊“滚下去”的(但不多)。
从还原过来的事件本身来看,并不是什么大事,但还是立即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样的主流大媒体,到大大小小的网络媒体,不一而足。不过,人们对此所持的观点显得比较“一地鸡毛”有谴责北大学子素质差的,有嫌于丹这些话太“得瑟”以致招来这种倒彩的,也有同情于丹的,还有认为主办方操作失误的,等等。
有必要对此事进行一次分块解读。
先说说北大的这座百年大讲堂。这是个大礼堂,座位很多,声学效果也不错,所以除了举行北大自身的一些会议和典礼之外,其余时间是对外开放的,谁都可以租用,买了票就能进去,而且生意一直都挺红火。类似古琴音乐会、昆曲演出、室内乐演奏之类比较小众、比较“高雅”的活动,这里都属于首选场地。观众当中,北大师生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但更多的还是社会各界的普通观众。所以,那声“滚下去”到底出自何人之口,无法考证;“你代表不了我们”这句话,虽属于典型的“学生腔”,但也不好肯定是哪个学校的学生。所以“北大学子素质差”之说站不住脚。倒是那一片嘘声值得注意:多元化的社会,喜好与否是个人的事,你既有鼓掌欢呼的自由,有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保持沉默的自由,甚至也有发出嘘声的自由。但是,保持沉默,肯定是比发出嘘声或者喝倒彩更有教养的表现。因此,强烈建议观众在遇到不喜欢的东西时,最好选择保持沉默。“沉默是金”原来还有这层意思呢。
再说说于丹。几年前“每日新说”就曾发表评论说,于丹是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者,这样的普及者在中国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中国需要这样的普及者。于丹遭遇嘘声,深层原因基本上可以肯定为一种“不服气”心理的宣泄不能否认,于丹属于所谓“畅销书文化”的受益者,现代媒体的包装作用不可忽视。这种文化背景,本身就容易被一些有精英学术背景的同行所轻视,如果这种轻视之外又加上了一层羡慕、嫉妒、恨,那么这嘘声就来得自然而然了。其实,“畅销书文化”本身并没有那么值得人们羡慕、嫉妒、恨,对它眼红也好,鄙视也罢,都是自身气量狭小的体现。
还有不得不说的主办方。现在主办各种活动的人,时常陷入一种误区,就是以为名人万能,却不管这个名人与你所搞的活动本身有没有内在联系。相信如果这次他们请的不是于丹,而是一位在昆曲研究方向颇有建树的专家,哪怕不是那么知名,也断不会出现这样的不愉快。于丹是无辜的,她其实早已被主办方不经意地放在了炮口之上。这件事提醒主办活动的人:名人效应亦可能产生负面影响,要小心,不要取巧。
最后顺便说说昆曲。昆曲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早年也是从民间诞生,后来被皇家所赏识,成为一种官方文化,再后来又随着皇室衰微,蜕变为一种被文人雅士所喜爱的剧种。它是以“雅”著称的,很早以前就开始“濒危”新中国成立不久,江苏昆曲剧院排演的昆曲艺术片《十五贯》获得很大成功,被周恩来总理赞许为“一个剧目拯救了一个剧种”。它虽“濒危”这么久,却一直没有真正地“危”,多半个世纪过去了,它仍然在小众范围内顽强地生存和发展着,走出了一条清晰的“大众文化官方文化精英文化”的转变轨迹。昆曲演员大多默默无闻,跟流行歌星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但这份坚守,不是获得了更大的支持与尊敬吗?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