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个世外桃源,山清水秀、衣食无忧,有很多书籍可供排遣时光,唯独没有网络。这样的地方,生活3年,给你1000万,意下如何?”这是一个最近在微博上很火的问题,旨在调查现代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可能与这条信息发布的媒介有关,微博上很多网友在经历了一番“痛苦挣扎”后,多数表示:“这钱还真不好赚,我放弃!”
在网虫们的意识里,唯美和谐的桃花源竟比不上一只鼠标和一块屏幕,很多人在抱怨上网无聊的同时,又不忘在任何时候都要见缝插针地瞄一瞄手机上的微博界面。
网络,究竟是科技创造的最大福祉,还是另一种形式的作茧自缚?
在线动物
近期,在论坛和微博上发起的调查《你是几级在线社交动物》结果显示:有1/4的人是重型在线社交动物。
如果你随时能够切换到在线状态,每天至少更新一条状态,经常上传照片,没网时会出现焦虑不安的症状、早晨起床就打开手机、就连上大号也要带着手机,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是社交动物了。
至于你属于几级社交动物,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到底有多少,还需要具体的测试,选项包括“坐在餐厅里,第一句话永远是:你家的wifi密码是多少?”“离开社交网络活不了,上了又不知道干什么,时间在重复按着F5中度过。”如果你占据7条以上,“恭喜亲,你已经是重型社交动物了,在线社交是你最重要的社交方式,没有之一!”
据统计,中国互联网用户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比日本、美国的用户来得长。例如,中国消费者平均每天花46分钟在购物网站上,日本消费者仅为7分钟,美国消费者为37分钟。
没事刷微博,回复留言;朋友之间微信比电话还要多;各种社交场合,手机不离手。在这样的“社交网络”时代,60.9%的人表示,网络让日常生活中的亲情友情爱情都变淡了。
心理学专家夏东豪将这种“因为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远”,定义为“在线社交疏离症”。患有此症状的人与现实社会脱离,不参加现实的社交活动,不屑于也不想与外界做面对面沟通,常常沉溺于线上,如电脑、iPad、手机等。夏东豪指出:“这种‘身体缺席’式的沟通互动,正冲击着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的基础。”
社交恐惧症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徐光兴接受《新民周刊》专访时告诉记者,一些过分依赖网络社交逃避现实社交的人,很可能是患了社交恐惧症。其原因不外乎三种:其一,网络社交避开了外表给人的第一印象,一些对自己外表或穿着不自信的人,在现实社会中面对别人,可能会有很大心理压力,而在网络上则可以不必考虑这一点,甚至通过照片的处理,使得自己的网络形象十分美好;其二,人际交往中受过的伤害,很容易造成人的社交恐惧症,比如在与人交往时因为一句话被人嘲笑,或者可能仅仅是别人的一个表情和眼神,也会使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人,因为害怕再次受伤,而产生逃避与人直接交流的想法;其三,一些人认为,网络上交往的人不会知道现实中的自己是谁,网络交流有更好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这类人通常选择在网络上宣泄极端情绪。
徐光兴指出,网络上的交流多以文字为主,而在现实中,人际交往却是一个包含表情、语气、语调甚至是很多微小动作的复杂过程,过分依赖网络交流,会使人在现实生活中对这些细节的观察能力减弱,从而无法准确感知对方传达的信息。
“经常依赖网络社交的人,感知能力会逐渐退化,这是一种病态心理,甚至可能会导致无法应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问题。”谈到社会性减弱的危害,徐光兴表示出自己的担忧。
谈到目前网络交流中的接吻器、握手机器人等高科技产品,徐光兴认为,这些产品固然科技含量极高,但归根结底,不过是人际交流中的“转基因食品”,纵然模拟的感觉再逼真,也终究无法取代面对面的现实交流。这样的科技一方面解决了空间的问题,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无法面对面交流的人们,提供一种补充性质的交流方式。但若完全将此当作满足个人交流欲望的精神食粮,则会让人陷入到一种虚拟的真空世界里,从而对现实世界中交流可能遇到的挫折,更不具有免疫力。
生理需求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最基本需求之一,如果这样的需求也要依赖网络的模拟技术来解决,那么对于人类而言,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无异于是在挥刀自宫。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