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今年7月底带着150篇“维和日记”从利比里亚完成维和任务回国,湖南湘潭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法制科民警胡红章就成了湘潭名人。
每篇1500字,日记内容并不局限于维和工作,在当地处理的案件占五分之一,警员生活、风土人情、民间艺术、自然风光也都是日记主题。“优美的自然风光加上战乱过后满目疮痍的社会,一部双重背景的非洲纪录片。”他的警察同事们这样评价胡红章维和日记。
“突然死亡法”筛选
由于之前采取全国范围招募再重新组队的方式,导致了许多后期管理上难以协调的问题,公安部从2010年开始采取省组队的方式招募国际维和警员。这次去利比里亚的维和任务,就落在了湖南警察肩上。
“开始还以为是去非洲旅游的好机会呢。”胡红章对《瞭望东方周刊》说,“糊里糊涂报了名,到真正亲眼所见严格的选拔,才明白任务的艰巨性。”
参加初选的64名警察都具有通用英语四级水平,结果近一半都在初选时被英语一关淘汰。英语考试采取“突然死亡法”,听说读写四个环节,哪个环节没通过,立马打包走人。从小能歌善舞、能写会画的胡红章有着诸多业余爱好,恰好英语也是其中一项,在不大的湘潭市还有着好几个交流口语的老外朋友,于是轻松过关。
初选通过的28名湖南警察被集体送往位于河北廊坊的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进行为期3个多月的集中训练。30多门课程设置,针对性地进行英语强化训练,专业课程包括急救措施、野外生存、擒拿格斗、队列训练、GPS定位系统的操作使用、地震自救、怎样在战乱中规避危险等。
培训结束后,联合国考官专门飞来中国,亲自组织了甄选考试,依然是残酷的“突然死亡法”,这一轮队伍剩下了23人。甄选考试过后,联合国总部的考官从纽约给每个预选队员各进行了1小时的电话面试,最终17名队员通过了所有考试,组建为湖南公安史上第一支维和警察队伍。
2011年7月底,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湘军”出发了。
目的是授人以渔
位于西非的利比里亚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当地爆发内战,至今空气中的火药味儿尚未完全消退。
2003年利比里亚全国过渡政府组建后,联合国制定了“解除武装、复员、重返和融入社会计划”,向利比里亚派出维和部队和警队帮助他们重建军队和警察等国家机器。
在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当地政府旁一般有对应的联合国机构帮扶其重建国家秩序。“利比里亚当地警察是临时政府成立后,经过一些简单的考试组织起来的,专业性差,办事效率低,设备几乎没有,警察局就是个草棚,基本不能履行职责。”胡红章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与维和部队不同,维和警队没有统一的营地,没有高墙和铁丝网的保护,到达利比里亚以后,17名中国维和警察就被分配到基层警察局,各自独立应付复杂的突发状况。胡红章、队长李琪及其他5位队友留在首都,其他队友下到地区。
胡红章所在部门类似于中国公安部的重案指导组,但不直接参与调查,主要职责是指导、监督和培训,这个部门叫做CSD(Criminal Service Department),即刑事案件服务指导部门。
2011年8月23日上午,刚到利比里亚的胡红章在办公室认真地写着他的第一份警情通报,突然收到了一个加油站被抢劫案件的求助消息。
胡红章和来自土耳其的维和警员Nail开车赶往位于第五区的现场。胡红章在现场认真做了勘察,侦查蛛丝马迹。可在回警局的路上,Nail却告诉他:“刑事案件调查指导组主要职责不是自己去办案,而是指导当地警察办案,太过追求细节是多余的,我们的目的是提高当地警察办案的能力,并在他们办案的过程中进行监督和督促。”
这一条被胡红章记录进了日记,作为自己维和任务的目的“更正”。
“居委会”、“信访办”和“城管”
当地警察执法不规范是常态,有的赤裸裸地索贿,拿着强要来的现金对着亮处查验真假,甚至会伸出舌头舔舔,这些行为让初到西非的胡红章感到匪夷所思。
“相当多的老百姓缺乏知识,无力抵制警察系统的腐败,维和警察的职责之一,就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当地警察的徇私枉法行为。”胡红章说。
然而,当地一些警察对联合国的“空降领导”们态度并不友好。或许因为中国警员严于律己、礼貌友好,建立起了良好人缘,胡红章常常需要扮演“居委会大妈”,调节一些维和警察和当地警察之间的矛盾。
维和警察驻扎一段时间后,当地的武装抢劫案件发生率有所下降,民众对维和警察们渐渐产生了信任乃至依赖。
在当地警察局旁边,紧挨着有一座小房子,这就是胡红章的办公室。只有数平方米大,有空调和饮水机,还有一间单独的厕所。“在那样一个随地大小便的地方,这些装备算是很高的待遇啦。”胡红章告诉本刊记者。
这间小小的办公室,每天要接待很多当地民众“上访”,内容五花八门,甚至包括对街道上各种乱收费的抱怨等。“涉及人权、人命、武器、重大财产的案件,我们直接介入,类似中国城管对街道管理的事件我们采取的原则是能帮就帮。”胡红章说。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