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是一块可能超过8万亿美元的大蛋糕,第三方理财机构正在争相帮中国人打理资产。 (CFP/图)
当理财产品越来越多,如何挑选便成为一个新的烦恼。第三方理财机构应运而生,开始争抢起中国人的财富管理这块大蛋糕来。不过,这目前还是一个缺乏监管的市场,风险与机会同在。
8万亿美元的财富蛋糕
未来,你会把钱交给谁去管?
选项:A.银行;B.基金公司;C.保险机构;D.券商;E.第三方理财公司;F.以上皆有可能;
答案:F.问题又来了,以上选择中,你认为哪个机构最靠谱?
多数人第一反应是银行。
从前有个笑话,是说在金融改革之前,领导们认为,在中国,银行绝不会破产。原因是,任何一个机构的牌子上,只要前面写着“中国”,后面标着“银行”,老百姓一看到这几个字就会源源不断地把钱往里存。
不过,一次次的金融危机教育了广大消费者:在外国,银行会倒闭;在中国,银行也不全靠谱。2008年金融海啸前,如果你听银行的推荐“中招”买了accumulator(一种高风险的金融产品),结果可能是血本无归,甚至还要倒赔;这两年,理财业务亏损的重灾区出在银行代销的信托、QDII等产品上,很多都是负收益。
还是那句老话,“投资有风险,购买需谨慎”。
理财产品鲜有长期旱涝保收、包赚不赔的,当然,这个原则也适用于除银行外的其他金融机构。这是因为,金融机构在推荐产品时有自己的利益考量,他们有时是产品方的股东,有时是作为托管行,有时看中产品方提供的返点佣金——他们“以产品为导向”,个人消费者的资金诉求并非是首要考虑的。
事实上,在欧美国家,一种“以客户为导向”的个人理财顾问模式正在兴起,这就是所谓第三方理财机构。这种金融顾问或者咨询公司,宣称的卖点是“独立、跨行业”,他们选择来自不同公司的金融产品,在分析客户的理财需求和财务状况后,提供理财建议书,涵盖的金融产品包括了证券、债券、基金和保险等的组合。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研究中心负责人王增武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美国,第三方理财机构非常普遍,占据了60%的财富管理市场份额,在澳大利亚这个比例也高达50%。但在中国,目前,占比尚不足1%。
2012年6月1日,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了《2012年全球财富报告》,其中指出:中国财富市场总值为16.5万亿美元,已位居全球第三,并以2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
如果按照国外的经验简单估计,在中国,第三方理财机构将迎来的是一块8万亿美元的财富管理蛋糕。
在清淡市场中圈地
市场如此多娇,引无数机构竞折腰。
2010年11月,成立仅5年的诺亚财富凭借中国第三方理财概念登陆纽交所。上市市值10亿美金带来的造富效应,大大刺激了中国金融圈,也催生了中国的第三方理财行业。
当前,财富管理市场的渠道包括:银行的私人银行、财富管理部门、信托、券商、基金、PE的财富管理部等,而第三方理财机构则是一条新的独立渠道。
大量的公司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销售产品涉及信托、私募基金、公募基金和房地产信托基金等,产品涉及资金往往上亿元。
目前,第三方理财的机构只需工商注册,以区区几十万元注册资本开展业务。
由于入门门槛低并有监管真空的“便利”,不少基金经理和销售人员,也都纷纷跳入这片蓝海,颇有人人“第三方”的味道。
2012年2月28日,中国证监会颁发首批“基金第三方销售”牌照,基金代销牌照开闸,这意味着第三方理财正式迎来破茧生机。
在连续两批共7家机构获得牌照之后,排队等待入场的名单还有长长一串。其中,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完成证监会网站上在线填报的就有19家公司,新的待加入者还包括九鼎、鼎晖这样的PE资金。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