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舆情要览:大学毕业生起薪低于农民工,可以看成是农民工辛苦付出的结果,也可以看成是市场对以前扭曲的分配机制的拨正,这都是一种市场进步的表现。体力劳动者应该得到有尊严的报酬,应该获得体面的生活。但同时,这也是一种需要反思的现象:我们的教育是不是落后于形势,我们的经济是不是到了转型的时候。
新闻背景:
据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近期发布的大学生收入报告,2011年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平均初始工资为2719元,其中69%毕业生起薪不到2000元,最低为500元。与此同时,在“用工荒”大背景下,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不少大学生感叹:历经十几年寒窗苦读,通过竞争惨烈的高考,经过4年乃至更长时间的高教洗礼,毕业后竟发现需要和农民工兄弟抢饭碗,且工资还比农民工低。(7月26日《中国青年报》)
媒体论道:
看大学生起薪先摘有色眼镜
这早已不是第一次这般叙事,在一次次讨论中,最基本的共识早已达成。一方面,这对比的口径不一样,本来是不具备可比性的,拿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与已经成熟的农民工相比,显然不在同一概念线上。而另一方面,拿刚毕业的大学生起薪与农民工工资相比,继而得出“大学生不如农民工”的结论,显然是在混淆概念,制造某种对立情绪。
客观而言,大学生即便起薪低,但发展空间还是足够大的,此外,大学生本身的工作环境与社会保障系统也要更为健全一些,多少农民工工资被拖欠?多少农民工各种社会保障并不健全?这些现实问题,无需过多叙述,你我皆知其中的真相。
再者,也没人说农民工就一定是低薪群体吧?成熟的农民工工资为何就不能比大学生的起薪高?须知,诸多大学生虽然上了大学,但多少人是在游戏与恋爱中度过大学的?而一些农民工,从一出来工作便勤勤恳恳,难道他们的薪水不该涨吗?更何况,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其蓝领的工资,很多情况下本身就是高于白领的,那高于大学生起薪也就不足为奇。
这意味着,即便大学生工资真不如农民工,也不该戴任何有色眼镜,毕竟这说明,我们的社会分工机制已经越来越成熟,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抛却原有的职业歧视,给农民工一个更为客观的位置。谁说农民工工资就不能高于大学生了?这样的反问,不是对“知识无用”的注解,而是一种抛却歧视眼光的互相尊重。
不过,这之所以引发争议,其情绪的郁结,自然是当前高校教学质量的问题令人担忧,我们的大学,离一流大学还很远;我们的大学生,也缺乏足够适应社会的技能。
换言之,公众对“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进行宣泄,不过是对教育本身的不满。我不相信“知识无用”,但我相信“不能很好地传输知识的高校”很无用,这才是问题的症结与矛盾所在。(广州日报 龙敏飞)
“大学毕业生起薪低”的正常与不正常
这种“脑体倒挂”的现象有其正常的地方。首先,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的劳动付出是不一样的。虽然,大学毕业生的起薪比农民工低,但是他们的劳动付出和工作环境是不同的。即使,大学毕业生起薪比较低,但他们的工作环境通常比较体面,劳动量也没有那么大;而农民工不同,他们通常在远非舒适的劳动环境中,付出大量的体力劳动,同时也忍受着离家别井的苦楚。因此,农民工获得更高的收入也属正常,在市场经济下,付出更多者当然应该获得更多。
其次,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的市场需求是不一样的。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农民工是一种需求量更大的、更紧俏的劳动力,而大学毕业生处于一种相对饱和,需求相对匮乏的状态,又怎么能够期待大学毕业生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难道仅仅因为他们有一张文凭?
当然,大学毕业生起薪低于农民工也隐藏着一些不正常的地方。一方面,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尽管,劳动者是平等的,岗位的不同只是分工,但一般而言,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应该更高,因为他们付出了更多的教育成本,付出了更多的沉没成本,他们在社会的发展中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但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离市场的需求有些远,离人才的成长有些远,结果培养了一批既不符合市场需要,也没有实现个人成长的“人才”。这些“人才”除了拥有一纸文凭之外,缺少独立的思考,缺少实际的能力,他们在市场中的失败理应被看成是教育的失败。
相关新闻
更多>>